
《母亲教我的歌》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母亲教我的歌》是捷克著名作曲家安东尼 德沃夏克于 1880 年创作的作品,选自歌曲集《吉卜赛之歌》中的第四曲,歌词取自波希米亚抒情诗人阿多尔夫 海杜克的诗篇。原作为歌曲,后被改编为多种器乐独奏曲及合唱曲等形式。歌曲为 1=D 调,速度慢速(行板),演唱形式为女声独唱,结构为规整的一段体。旋律缓慢抒情,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温和亲切,既表现了对往事的怀念,又流露出一丝伤感,充满了对母亲的怀念和对深厚母爱的眷恋,是一首情感真挚、极具感染力的作品。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母亲教我的歌》,感受歌曲慢速抒情、略带伤感的情绪特点,分辨其与《妈妈》《妈妈宝贝》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感知歌曲一段体的结构和带有摇篮曲摆动感的旋律特点,体会小提琴独奏曲版本的抒情性,提升对抒情类音乐作品的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跟音乐轻声哼唱歌曲片段,用手划出旋律线,感受旋律的流动;在哼唱中体会歌曲的情感,尝试用温和亲切的声音表达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3. 创意实践:以小组为单位,选择 “画一画”(画妈妈教唱歌的样子)或 “说一说”(说妈妈教的另一首歌)的方式,分享对歌曲的理解,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歌曲的作曲家(安东尼 德沃夏克)、创作背景(选自《吉卜赛之歌》)及多种改编形式,认识到音乐作品可以跨越形式传递真挚情感,感受母爱的普遍性和音乐的魅力,增强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尊重。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慢速抒情、略带伤感的情绪,理解其表达的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感知歌曲的旋律特点和结构;能哼唱歌曲片段。 2. 难点:准确体会歌曲与《妈妈》《妈妈宝贝》在情感上的差异;理解旋律进行中所蕴含的情感变化(如高潮部分的伤感流露);在创意分享中贴合歌曲的情感基调。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提问 “同学们,看到歌名《母亲教我的歌》,想一想你的母亲曾经教过你们什么歌曲?一起来说一说。”,引导学生分享与母亲相关的歌曲经历,自然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母亲教我的歌》。 学生活动: 积极分享母亲教过的歌曲,回忆相关经历,对本节课的歌曲产生兴趣。 设计意图: 从学生的生活经历入手,通过分享引发情感共鸣,为感受歌曲中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做铺垫,自然导入课题。 环节二(聆听与对比感知) 教师活动: 1. 播放《母亲教我的歌》,提问 “这首歌曲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与前面《妈妈》《妈妈宝贝》在感觉上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伤感情绪,并对比得出 “《妈妈》明朗奔放,《妈妈宝贝》活泼可爱,本首歌曲略带伤感”。 2. 介绍歌曲背景:“这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 1880 年的作品,选自《吉卜赛之歌》,歌词来自海杜克的诗篇,旋律抒情,充满对母亲的怀念。” 3. 复听歌曲,提问 “歌曲的速度是怎样的?演唱形式是什么?”,明确歌曲为慢速、女声独唱。 学生活动: 1. 聆听歌曲,感受其情绪,对比不同歌曲的情感差异并分享。 2. 聆听教师对歌曲背景的介绍,加深对歌曲的了解。 3. 复听歌曲,分辨速度和演唱形式。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对比,让学生逐步感知歌曲的情绪、速度、演唱形式及背景,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环节三(深入理解与学唱) 教师活动: 1. 出示歌曲乐谱,引导学生跟音乐轻声哼唱,提问 “边听边用手划旋律线,说说歌曲旋律进行有什么特点?”,讲解 “歌曲为一段体,旋律在了你行板速度上轻轻流动,带有摇篮曲的摆动感,曲调温和亲切,再现时的乐句发展形成高潮,流露伤感,最后以哀婉旋律终曲”。 2. 播放小提琴独奏曲《母亲教我的歌》,引导学生 “感受旋律特点以及歌曲的抒情性”。 3. 再次让学生跟音乐哼唱,强调感受歌曲的情绪。 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