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85837

【新教材】人音版(简谱)(2024)音乐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钟声叮叮当》教案教学设计(表格式)

日期:2025-10-1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162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五,教学设计,教案,钟声叮叮当,单元,三年级
  • cover
《钟声叮叮当》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教材分析) 《钟声叮叮当》是一首 1=D 调的澳大利亚民歌,收录于人音版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材,为 6/8 拍,演唱形式为合唱,速度慢速,情绪和谐。歌曲歌词简洁,仅出现 “叮叮当” 三个字,生动模拟了悠扬的钟声。旋律上,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下方三度的模进,每乐句都有四度音程跳进,在平稳中呈现起伏,如同钟声回荡。曲中还涉及换气记号等音乐元素,是培养学生合唱能力、节奏感知及音乐表现力的优质素材。 教学目标 1. 审美感知:聆听《钟声叮叮当》,感受歌曲和谐的情绪和 6/8 拍的节奏特点,体会旋律模拟钟声回荡的效果;感知乐句间的模进关系和四度音程跳进带来的起伏感,提升对合唱歌曲的审美感知能力。 2. 艺术表现:能用圆润、流畅且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按 “∨” 记号换气,准确把握旋律和节奏;分声部演唱,做到高声部与低声部和谐统一;认识唱名 “fa、si、do” 等音符,能跟着钢琴视唱旋律。 3. 创意实践:小组合作,尝试加入乐器为歌曲伴奏,或创编简单的动作表现钟声回荡的场景,培养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这是澳大利亚民歌,感受其音乐风格特点,体会音乐对自然声响(钟声)的模拟与表现,拓宽音乐文化视野,增强对世界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感受歌曲和谐的情绪和 6/8 拍节奏,用圆润流畅的声音演唱歌曲;理解乐句间的模进关系,分声部合唱时做到和谐统一;认识相关音符和换气记号并正确运用。 2. 难点: 准确把握 6/8 拍的节奏韵律;在合唱中保持声部的独立性与和谐性;体会四度音程跳进带来的起伏感,演唱时体现出钟声回荡的效果。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播放钟声录音,提问 “听,这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节课的歌曲《钟声叮叮当》。组织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律动,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节拍,提问 “歌曲带给你怎样的感受?”,明确歌曲为 6/8 拍,情绪优美和谐,模拟了悠扬的钟声。学生活动:聆听钟声,参与律动,感受歌曲情绪和节拍,回答教师问题,对歌曲产生兴趣。设计意图:通过钟声导入和律动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钟声特点,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和情绪,为后续学习铺垫。 环节二(聆听与感知) 教师活动: 1. 再次播放《钟声叮叮当》,提问 “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点?演唱形式是什么?”,引导学生得出 “歌词只有‘叮叮当’三个字,演唱形式是合唱” 的结论。 2. 带领学生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熟悉歌词节奏。 3. 播放高声部旋律,引导学生 “边听边划旋律线,说一说歌曲有几个乐句?乐句之间有什么特点?”,讲解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下方三度的模进,每乐句有四度音程跳进”。 学生活动: 1. 聆听歌曲,观察歌词特点,分辨演唱形式。 2. 有节奏地朗读歌词,熟悉歌词节奏。 3. 划旋律线,感知乐句数量及乐句间的模进关系和音程跳进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多次聆听和分析,让学生逐步了解歌曲的歌词、演唱形式和旋律特点,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环节三(学唱歌曲) 教师活动: 1. 介绍唱名 “fa、si、do” 等音符,带领学生跟着钢琴视唱歌曲旋律,强调准确把握音高和节奏。 2. 讲解换气记号 “∨” 的用法,要求学生 “演唱时注意气息控制,按记号换气,使声音圆润流畅有弹性”,带领学生演唱高声部。 3. 出示低声部旋律,引导学生学唱,之后组织高低声部合作练习,强调声部和谐统一。 4. 鼓励学生加入情感完整演唱歌曲,体现钟声回荡的效果。 学生活动: 1. 认识音符,视唱旋律,掌握音高和节奏。2. 学习换气记号用法,演唱高声部,注意气息控制。 3. 学唱低声部,参与声部合作练习,努力做到和谐统一。 4. 完整演唱歌曲,融入情感。 设计意图:通 过分步学唱和声部合作练习,让学生掌握歌曲演唱技巧,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