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捉迷藏》欣赏课教案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分析) 《捉迷藏》是作曲家丁善德创作的钢琴独奏曲,属于《儿童组曲》中的一首。作品以生动的音乐语言描绘了儿童捉迷藏时的欢乐情景,蕴含着浓厚的中国儿童文化特色。乐曲通过不同乐段中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区、调性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塑造出躲躲藏藏、追逐逗趣、摸索推测等丰富的音乐形象,适合三年级学生进行欣赏学习,帮助他们提升音乐感知和鉴赏能力。 教学目标 基于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如下: 1. 审美感知:学生能够感受并准确描述钢琴独奏曲《捉迷藏》的音乐情绪、速度、力度、节奏等要素,体会各乐段不同音乐要素组合所营造的独特氛围,提升对音乐的感知和审美能力。 2. 艺术表现:通过哼唱、身体律动、表演等方式,自信且有表现力地展示对乐曲的理解,能准确把握各乐段的特点进行演绎,增强音乐表现力和肢体协调能力。 3. 创意实践:鼓励学生大胆发挥想象,为乐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故事情节或新的节奏型,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4. 文化理解:了解作曲家丁善德及作品创作背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儿童文化特色,增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和喜爱。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深入感受乐曲《捉迷藏》的音乐特点,包括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体会不同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和情绪变化。能够运用哼唱、身体律动、乐器演奏等多种方式准确表现音乐。 2. 难点:精准把握不同乐段音乐形象的特点,理解作曲家如何运用音乐要素生动地描绘 “捉迷藏” 的情景,提升音乐分析和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 教师活动: 播放一段关于钢琴的视频,提问 “你们认识钢琴吗?”,引导学生积极分享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踊跃回答教师问题,分享对钢琴的认识。 设计意图: 通过视频和提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引入本节课的乐器载体 ——— 钢琴,为后续欣赏钢琴独奏曲《捉迷藏》做铺垫。 环节二(初听乐曲) 教师活动: 播放钢琴独奏《捉迷藏》的音频,让学生在脑海中构建音乐所描绘的画面。提问:“同学们,听完这首曲子,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首曲子给你们带来怎样的感受,是欢快的、舒缓的,还是其他的?” 学生活动: 安静专注地聆听乐曲,积极思考教师的问题,大胆分享自己听后的感受和想象到的画面,如小朋友们在花园里、树林中你追我赶玩捉迷藏,感觉音乐很活泼、很有趣等。 设计意图: 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想象空间,初步培养学生对音乐整体情绪和画面感的感知能力,锻炼审美感知素养。 环节三(分段欣赏与分析讨论) 教师活动: 1. 分段欣赏: - 第一段(1-28 小节):再次播放第一段音乐,引导学生关注音乐的速度、力度、节奏和音区变化,提问 “音区是高还是低?”。用钢琴示范弹奏,着重展示强弱变化和节奏特点。让学生跟随音乐用拍手、跺脚、拍肩等方式感受节奏,并用身体律动表现音乐的时快时慢、时强时弱,如快速奔跑、悄悄躲藏等动作。 - 第二段(29-51 小节):播放第二段音乐,提问 “这一段音乐和第一段相比,有什么不同?你们觉得这段音乐表现了小朋友们捉迷藏时的什么情景?” 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感受音乐的舒展以及调性变化所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哼唱第二段的主题旋律,用图形谱辅助学生理解旋律的起伏。 - 再现段(A’):引导学生感受该乐段热烈欢快的特点,体会其重现躲藏、追逐情景且情绪高涨的氛围。 2. 分析讨论: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 “作曲家是如何运用音乐要素来表现捉迷藏这个游戏的?每个乐段分别对应着捉迷藏游戏中的哪些情节?” 巡视各小组讨论情况,适时参与讨论,给予指导和启发。讨论结束后,邀请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结果,进行总结和补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