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清照 1. 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了解李清照的身世经历,体会其身世经历对其词作风格的影响。 2. 赏析巧用叠词、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学习鉴赏李清照词作的婉约风格。 3. 抓住意象和由意象营造出来的意境,揣摩词人因外物触发的内心波澜,体会词作是如何渲染此中愁绪的。 学习目标 李清照(1104-1155),今山东省济南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词宗。宋代著名婉约派女词人,号易安居士,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 其词自成一家,于苏轼、柳永、周邦彦之外别树一帜,婉约而不流于柔靡,清秀而具逸思,富有真情实感,语言清新自然,流转如珠,音调优美,故自成一家,被称为“易安体”。她杰出的艺术成就赢得了后世文人的高度赞扬,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其作品散失很多,今有词集《漱玉词》传世。 李清照 1101年:李清照(18)与赵明诚(21)结婚。婚后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生活安宁、幸福。 1126年:北宋末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染病去世, 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1131年:追随帝踪流徙浙东一带。一夕书画被盗,金石古卷散佚。 1132年: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仓促离婚,身陷囹圄。经亲友营救获释。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离世人不知。 此词作于南渡以后,国破家亡,丈夫去世,境况凄凉,一连串的打击使李清照尝尽了苦痛,于是写下了这首《声声慢》。 李清照的一生: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 出身名门 不知死于何时何处。 李清照 1101 1127 1129 1132 1151—1155 1084 18 岁 嫁 于琴 赵瑟 明和 诚鸣 , 46岁赵明诚亡 , 丧夫 。 49 岁 身 染 重 疾 。 再讼 嫁而 张离 某之 ,。 没有子嗣 ,独居终老 , 44 岁 北 宋破灭 , 随 夫 南 渡 。 婚变 创作背景 这是作者晚年的作品,当时,靖康之变后,北宋灭亡,丈夫也病逝,避难的过程中作者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作者漂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在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后,作者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写下了这首词。 李清照 去世前不久,在一个深秋的黄昏,她独自漫步在落叶黄花之中,无边的寂寞阵阵袭来。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颠沛流离的悲惨遭遇,终于凝结成浓缩她半生痛楚的绝唱《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诗余图谱 张綖 凡例 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其(婉约词)语多轻柔徐缓。 轻柔徐缓:语调轻柔,语速缓慢 辞情蕴藉:含蓄而不显露 李清照词风格清新婉丽 描写少女、少妇时期的悠闲生活 多悲叹身世,表现为思夫、思乡、思国 清新明快,细腻婉转 凄苦哀婉,深沉忧愤 前期 后期 南渡 《如梦令》《醉花阴》 《一剪梅》 《声声慢》《永遇乐》《菩萨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如 梦 令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开朗活泼 尽兴晚归 无忧无虑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诵读全词 q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