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欣赏课《过雪山草地》教学设计 课 题 欣赏课《过雪山草地》 教 学 目 标 1、欣赏《过雪山草地》,体验歌声中所蕴涵的理想、信念、斗志和豪情,感悟长征精神。 2、通过欣赏音乐作品,了解历史,懂得先烈为中国革命所做出的巨大牺牲和伟大贡献。 3、了解合唱的多种形式,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学习组歌概念。 教学重点 1.体会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并学习其钢铁意志。 2.感知音乐结构,简单表述所听音乐不同段落的对比与变化。 教学难点 为歌曲划分段落,感受歌曲的情感与风格。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教 学 过 程 二次备课 一、导入新课 播放电视剧《长征》插曲、片尾曲《十送红军》, ,共同回顾历史。 长征是指1934~1936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革命根据地(亦称陕甘苏区)的战略转移。 转移时经过:(起点)瑞金———乌江———赤水———乌蒙山———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岷山———陕北(胜利会师),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结束。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学习和欣赏《过雪山草地》。 二、自学展示: 1、歌曲创作背景 《长征组歌》完成于1965年,《长征组歌》这部大型声乐套曲表现了红军长征中十个不同的战斗画面:1、告别 2、《突破封锁线》 3、《遵义会议放光芒》4、《四渡赤水出骑兵》5、《飞越大渡河》6、《过雪山草地》7、《到吴起镇》8《祝捷》9、《报喜》 10、《大会师》 《过雪山草地》选自《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音乐根据内容的需要,融汇了各地民间音乐和红军歌曲的音调,表现不同的生活情调和形象,构成了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 2、作者简介: 词作者:萧华(肖华),江西兴国人1930年参加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第四军的团政委、总政治部青年部长、少共国际师政委。长征中任第一军团组织部长、第二师政委。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主要作品有:《长征组歌》、回忆录《艰苦岁月》。 曲作者:晨耕、生茂、唐坷、遇秋。 三、合作探究 1、初听歌曲,说出其速度、情绪和演唱形式分别是怎样的? 速度:中速 演唱形式:男声领唱、合唱 音乐情绪:苍凉、悲壮、豪爽的…… 2、复听歌曲,思考这首歌曲的旋律 第一部分比较舒缓,娓娓道来环境的恶劣。第二部分音区偏高,旋律起伏比较大,高亢、激昂的。这首歌曲以坚毅、豪放的音调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面对饥寒交迫的艰苦处境所表现出来的团结奋战、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 四、点拨讲解: 1、《过雪山草地》作为一首具有史诗感的合唱作品,其合唱形式的设计与音乐情感表达紧密结合,以下是具体分析: 合唱形式的整体结构:全曲采用混声合唱与领唱相结合的形式 第一部分(A段):混声合唱(女高、女低、男高、男低)齐唱,营造厚重、悲壮的氛围,描绘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 第二部分(B段):男高音领唱与混声合唱 交替,通过领唱的叙事性与合唱的群体性形成对比,突出红军战士的个体形象与集体精神。 2、《过雪山草地》结构及乐段分析: A段:有五个乐句,第一乐句“雪皑皑,野茫茫,高原寒,炊断粮”描写雪山草地的恶劣环境,衬托故事发生的背景;第二乐句“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描写在这种环境下红军艰难的现状;第三乐句“雪山低头迎远客”主要表现红军的英勇气质和铮铮铁骨精神;第四、五乐句“草毯泥毡扎营盘”表现出红军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下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B段:进一步烘托情感,“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体现出然红军“风雨侵衣”“野菜充饥”,但仍然“官兵一致,同甘共苦”,为了共同的革命理想不怕牺牲,表现出崇高的革命精神。 五、当堂训练 请同学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