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历史第一单元测试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距今5000年前的良诸古城是一具有宫殿区、内城、外城和外围水利系统四重结构的庞大都邑。其中内城300多万平方米,外城631 万平方米,相当于8个故宫。外围水利系统是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最大的水利系统,影响范围约100平方公里。据此可知,良渚文明( ) A.具国家初始形态 B.城墙筑造技术发达 C.氏族制度不复存在 D.文明程度领先全国 2.某学者指出,公元前四千年中国存在的区域文化带有内蒙古长城带、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大溪文化、太湖长江三角洲文化、大坌坑文化等,这些文化彼此相互作用。这表明 A. 不同文明的交融互动最终促成了国家的形成 B. 中华文明的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格局 C. 地理的复杂性与分层性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 D. 中华文明由黄河流域向周边逐渐扩展 3. 《史记》载:夏代的太康失国是“为羿所逐,不得反国”;商太甲被伊尹“放之于桐宫”;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乃摄行政当国”;周厉王被逐,“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 A. 臣民参政权力提高 B. 君权相权矛盾激烈 C. 封建制度开始产生 D. 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4.西周初期的分封,是以同姓宗亲为主,加上重要的姻亲、功臣,沿着周人的东、北、南三个方向,占据交通津要和重要农业生产地区。受分封的贵族及其族人迁出故地、移往他处,出于控制和开发封地的考虑,其移民人数必然不少。据此可知,分封制( ) A.拓展了华夏文化认同疆域 B.开创了中央集权的新模式 C.结束了商代地方割据局面 D.强化了周王对地方的监察 5.公元前578年,晋国与齐、卫、鲁等国组成联军西进伐秦,周简王亦派大夫率军助战,秦迎战于麻隧,秦败。麻隧之战是春秋史上规模较大的战役。据此推知( ) A.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 B.列国中晋国实力最强 C.晋胜后实现兼并天下 D.秦败后开启富强之变 6.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铜罍(盛酒礼器)在中原地区盛行。春秋战国时期,该礼器在内蒙古、山东、安徽、湖南、广西、四川等华夏边缘地区的政权中广泛存在,并成为一些族群的标志。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 ) A.礼乐制度日益崩坏 B.民族交融不断发展 C.周朝统治范围扩大 D.青铜文化趋向成熟 7.河南洛阳战国粮仓出土铁农具72件;辽宁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农具近70件;广西平乐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181件铁器中,177件为生产工具,可以开垦、耕翻、除草、收割等。这反映了战国时期( ) A.铸铁技术领先世界 B.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C.南方耕作技术发达 D.冶铁业取代了青铜业 8.孟子认为人性善,主张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韩非认为人性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二者都( ) A.重视统治者德行规范 B.适应诸侯争霸需要 C.强调社会秩序的稳定 D.体现以民为本理念 9.据研究发现,秦朝官员的分布大致还是“关西出将、关东出相”,即大多是战国时秦国故地的人出任将军领兵打仗,而文官除了秦国本国的贵族外,还有大量来自原东方六国的士人、客卿。这表明秦朝 A.军功爵禄制已名存实亡 B.贵族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C.严格防范六国复辟势力 D.官员选拔地缘特征明显 10.秦始皇针对当时社会上“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情况,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轨的措施。秦始皇的做法 A.推动了秦统一的完成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D.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11.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法律,奖励军功: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愿意做官的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愿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