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单元检测 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魏晋南北朝时期,“铨衡专于台阁”的情况盛行。有统计显示,两晋南朝由吏部“直接任命而起家的人,约占入仕者的半数”,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掾属入仕的占1.2%。据此可知,该时期( ) A.选官权向中央集中 B.选官注重公平公正 C.士族门阀政治盛行 D.王朝统治基础扩大 2.东晋时期修谱之风盛行,如贾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他在晋孝武帝时受朝廷委派,撰成《十八州士族谱》七百多卷。由此可知修谱旨在( ) A.维护门阀特权 B.促进宗族团结 C.保证选官公平 D.吸纳庶族参政 3.有学者指出:“至南北朝,君主为了改变门阀势盛,威权下移的局面,开始启用寒庶,典掌机要。标准由出身门第变为以文化考试为主,考试逐渐居于选用官制度的中心环节。”由此可知( ) A.社会阶层身份趋于平等 B.阶层固化局面逐渐被打破 C.门阀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D.选官制度保证官员的廉正 4.北魏孝文帝以中正“辨天下姓族”“定四海士族”,“以八国姓族难分,故国立大师、小师,令辨其宗党,品举人才。自八国以外,郡各自立师,职分如八国,比令之中正也。”孝文帝此举( ) A.旨在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 B.利于选拔德才兼备的优质人才 C.体现出民族交融对政治的影响 D.重视士人才学促进了阶层流动 5.表1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关于羊、牛等与谷物的部分记载。这些记载折射出当时( ) 表1 “三四月中,种大豆一顷,杂谷并草留之,不须锄治。八九月中,刈作青茭。……凡秋刈草,非直为羊,然大凡悉皆倍胜” 《养羊篇》 “其土黑坚强之地,种未生前遇旱者,欲得令牛羊及人履践之;湿,则不用一迹入地。稻既生,犹欲令人践拢背。践者茂而多实也” 《早稻篇》 A.农业商品化生产受到重视 B.小农经济呈现繁荣景象 C.农牧民族交融的时代态势 D.人口迁徙促进区域开发 6.太和十九年,孝文帝朝集公卿,以“《周官》祀昊天上帝于圜丘,礼之大者”为由,取消了传统的西郊祭天,祭天于南郊圜丘。后来,这一祭祀制度得到了继承。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取消了崇拜天神的祭祀 B.改革了汉族的礼仪制度 C.依据周礼改善国家治理 D.受到北周政治文化影响 7.南北朝时期,寺院经营的典当借贷业相当繁荣,用作借贷的抵押物大多是借贷者的个人财产,如房舍,园田,农具等,也有以人身为质进行的借贷。此时寺院借贷经济兴盛的主要背景是( ) A.战乱频繁社会动荡 B.重农抑商流于形式 C.儒学受到佛教冲击 D.寺院承担救济职能 8.据韩联社报道,对百济时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武宁王陵及王陵园挖掘,发现带有文字的墓砖(如图),砖侧面刻有“造此是建業人也”的字句。另外附近的墓中铭文砖上刻有“梁官瓦焉師矣”“梁宣以焉師矣”的字样。这可用于说明( ) A.韩国墓葬照搬中国 B.陵园墓砖来自中国 C.百济和中国的交流 D.朝鲜引进中国文化 9.唐贞元年间(785—805),进士科录取标准从以诗赋为主回到以策问为主,策问的内容也改变了过去“所问既不切于时宜,所对亦何关于政事”的状况,涉及历来的统治理论,以及藩镇割据、生产恢复等问题,并要求应举者提出解决的方略。导致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政治形势的变动 B.皇帝个人喜好的转变 C.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 D.经世致用思想的盛行 10.如图1所示,影响隋朝运河状态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图1 A.自然地形 B.历史基础 C.经济交流 D.政治考量 11.据史书记载,723年,中书令张说奏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其政事印改为中书门下之印也。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