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二历史试卷 (范围:选必1前5课) 一、选择题 1.在《商君书》中,“国”字共出现了295次,“君”字仅出现79次,而在《韩非子》一书中,“国”字出现591次,“君”字则出现1209次,这一频率之差可以佐证秦( ) A.始终以强化君主集权为核心 B.日益注重通过富国强兵实现统一 C.从侧重国本向强调君本转变 D.受到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与渗透 2.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屏藩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C.调整了地方行政的管理层级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 3.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 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4.“告”与“劾”是秦代官吏在职权范围内揭发非法行径所使用的法律术语。可以使用“告”的县属吏,如里典等,由无爵者或民爵者担任;可以使用“劾”的官吏,如县令等,由官爵者担任,经君主任命。使用“劾”的官吏有权限受理“告”、处理司法案件、任命使用“告”的官吏。这说明秦朝( ) A.依据阶层的不同区分官员的等级 B.重视基层治理中监察制度的建设 C.规范官吏权责分工强化地方治理 D.实现皇权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 5.1888年,张之洞上书光绪指出:“棉布本为中国自有之利,自有洋布洋纱,反为外洋独擅之利。耕织交病,民生日蹙,再过十年,何堪设想!”由此,洋务派( ) A.固守传统经济以保民生 B.改革政治体制以图稳定 C.设机器织布局以挽利权 D.创办军事工业以求自强 6.汉简记载,基层官吏需要“能书会计治官民颇知律令文(武)”,选补要求次第而迁、牵连问责、提倡在性质相同或相近的系统之间迁转且离家距离不宜超过“一千五百里”。这体现出汉代( ) A.官僚政治建设的制度化 B.行政管理制度走向完善 C.重视对地方官吏的监察 D.强化对地方官员的控制 7.有学者认为清朝的发展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借鉴明代制度,设督抚,理藩院统辖蒙藏地区;完成西北、西南等边疆地区的统一,并调整国家机构;新疆、台湾建省,强化边疆治理。由此可以推测该学者的研究视角是( ) A.边疆治理 B.国家建构 C.官僚制度 D.版图变迁 8.有学者认为,汉武帝创立中朝是因为“行政中枢客观上软弱无力,不能胜任武帝时代大肆更张的需要。”但是,当宰相石庆辞职时,武帝却勃然大怒,迫使石庆照旧任职。由此可见,汉武帝此举意在( ) A.弥补行政中枢的弊端 B.适应对外扩张的需求 C.以制衡之制强化皇权 D.弱化传统宰相的作用 9.下图是某一时期华北行政区的区划结构示意图,该行政区的政府名称是( ) A.苏维埃政府 B.边区政府 C.人民政府 D.工农民主政府 10.据秦汉简牍记载,各县政府所在地设传,传之间有驿,驿、传之间有亭。两邮亭之间的距离和行程时间都有明确规定,每次递送的情况均需记在所送的文书上。这表明秦汉时期( ) A.信息传递便捷 B.邮驿制度规范 C.交通网络完善 D.文书记录详实 11.在罗马帝国初期,一些被释奴及其后代成功地跻身政坛和上流社会。史载,在皇帝尼禄的元老院发生的一次争论中,有人抱怨说,当时大多数的骑士和许多元老都是被释奴的后代。从公元1世纪开始,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