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7765

2.1.2 有理数的减法 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4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89次 大小:3957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1.2,有理数,减法,教学设计,人教,数学
  • cover
初中数学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 2.1.2 有理数的减法(1) 课标分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有理数减法的教学要求体现在:通过生活实例(如温差计算)建立减法与加法的逆运算关系,引导学生发现的转化规律,发展符号意识与运算能力。课标强调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要求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验证规律(如),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其相反数"的数学本质。特别指出要突破小学非负减法限制,掌握任意有理数相减(如、)的运算方法,并能判断差值的符号特征,体现数系扩充后运算的一致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有理数减法的必要性,利用加法与减法的互逆关系探究减法法则,引导学生发现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即,并通过具体算式验证这一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的运算原理。教学过程以问题驱动、探究发现为主线,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得出法则。本节内容承接有理数加法,是加法运算的延伸与深化,为后续学习有理数混合运算及代数式运算奠定基础。它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还让学生体会数学运算的一致性与逻辑性,增强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掌握正数、负数、相反数及有理数加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熟悉小学阶段的减法意义,具备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意识,为学习有理数减法奠定了基础;此阶段学生正处于由具体运算向抽象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能借助生活实例理解数学问题,但对符号化表达和逆向思维仍需引导;本节课要求学生通过温差等实际情境理解减法与加法的逆运算关系,经历探究过程,归纳得出的减法法则,掌握将减法转化为加法的运算策略,帮助学生突破小学减法中“被减数大于减数”的思维定式,理解在有理数范围内任意两数相减都有意义,提升运算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为后续有理数混合运算及代数式运算打下坚实基础。 教学目标 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掌握的转化方法,通过探究减法与加法的关系,发展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能力,提升符号意识与运算素养。 能正确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体会减法可转化为加法的思想,增强运算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培养严谨的数学思维习惯。 通过比较不同数的减法结果,理解较小数减较大数的意义,掌握差的符号规律,发展抽象思维和归纳能力,深化对有理数大小关系的认识。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有理数减法法则,能运用进行有理数减法运算。 难点:理解有理数减法法则的推导过程,正确运用法则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任务 1.知识回顾: 上节课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大家回顾有理数加法法则,计算与,检验对法则的掌握情况。 2.预习教材: 阅读教材中有理数减法法则相关内容,了解有理数减法如何转化为加法,重点关注法则推导及表达式,将疑问记录在预习笔记上。 3.问题思考: 北京某天气温,温差怎么算?从这个例子思考,有理数减法能否像加法一样有简便运算?课上一起探讨。 课堂导入 同学们,先来看一个有趣的情境。小明有 5 元零花钱,妈妈又给了他 3 元,他现在有多少钱?大家都知道用加法,元。那要是小明原本有 8 元,买文具花了 3 元,还剩多少钱呢?这就是小学学过的减法,元。但如果现在小明欠别人 3 元,也就是他有元,妈妈又给了他 5 元,他现在有多少钱,怎么列式呢?对,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有理数减法,它和我们熟悉的加法运算有怎样的联系呢?让我们一起开启今天的学习之旅。 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探究新知 (一)知识精讲 让我们从一个实际问题出发来理解有理数的减法。观察下图,这是北京某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当天的气温范围是,要计算这一天的温差(最高气温减最低气温),就需要计算。这里就遇到了正数减去负数的情况。 在小学阶段,我们已经知道减法是加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