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3998617

江西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7次 大小:5734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江西省,九师,联盟,2025-2026,年高,三上
  • cover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从前哲学家把思想分为“有意旨的”和“联想的”两种。“联想的思想”是自由起伏飘忽不定的。例如我此刻从菊花想起,想到中山公园,由中山公园想到潭柘寺、蛇等等。从菊花到蛇的联想虽然线索前后相承,却都是偶然的。“有意旨的思想”也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逐渐前进,但是步步受一个主旨控制,它所走的方向是由主旨指定的。甲和乙、乙和丙相承是以必然关系为线索的。其实“有意旨的思想”也还脱离不了联想,所不同者不过是一个是有定向、有必然关系的联想,一个是飘忽的偶然的联想罢了。现在我们沿旧习惯,说联想时单指飘忽的偶然的联想。 在观照自然或艺术时,我们最容易起联想,因为我们暂时丢开实际生活的种种牵制,平时可以限制联想的种种力量都暂时失其作用。一般人觉得一件事物美时,大半因为它能唤起甜美的联想。比如人们看画,图画的美本来在颜色、线纹、阴影诸成分的和谐配合所现出的意象上。多数人看画却不着重这一点而着重画里的故事。欣赏音乐更是如此,许多人喜欢音乐,大多不是因为欣赏声音的和谐,而是因为喜欢它所唤起的视觉的意象。 这种联想所生的情感是不是美感呢 从前英国有一派心理学家用联想解释一切美感经验。这种见解流行很久,到康德时才受动摇。康德分美为“纯粹的”和“有依赖的”两种。“纯粹的美”只在颜色、线形、声音诸元素的和谐的组合中见出。这种美的对象完全是一种不具意义的模型。我们看这种模型时,心灵的活动最自由,不受真、善、效用、目的等种种观念的限制。“有依赖的美”则于形式之外别具意义,使人由形式旁迁到意义上去。例如我们赞美马匹,因为它活泼、雄壮、轻快,这种观念都是由实用生活得来的,这种美就不是纯粹的而是有依赖的。依康德看,因联想而见到事物的美,自然不是纯粹的美了。 美感是否与联想有关的问题关乎形式和内容的问题。康德是偏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他的学说在近代影响极大。学者喜欢把艺术分为两个成分:一个是“内容”,又称“表现的成分”或“联想的成分”;一个是“形式”,又称“形式的成分”或“直接的成分”。比如说图画,题材或故事属于“表现的成分”,颜色、线形、阴影的配合属于“形式的成分”。再比如说诗,我们读一首诗所了解的意义是“表现的成分”,它的声音、节奏等则为“形式的成分”。 近代艺术特别看重“形式的成分”,操之过激者甚至反对艺术含有任何“表现的成分”。图画中的后期印象主义几乎把“表现的成分”减低到零。比如看一幅塞尚的画,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线形凑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很和谐的“模型”,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还是崖石。英国斯温伯恩和法国象征派诗人作诗,把声音看得比意义更重要。在这种形式主义弥漫全世界的时代,联想作用在美感经验中的位置自然大受打击。 联想对于艺术的重要性实在不能一概抹煞,因为知觉和想象都以联想为基础,无论是创造还是欣赏,知觉和想象都必须活动,尤其在诗的方面。如果丢开联想,不但诗人无从创造诗,读者也无从欣赏诗了。 (摘编自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材料二: 联想是人的一种心理机制,主要指一个或一些表象在意识中出现,使人想到另一些相关的表象。按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