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了,“不列颠尼亚”》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梳理文章结构。 2、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本文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学习本文用几个特定镜头展现重大历史时刻的写作方式。 3、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文中富有意味的细节描写,品味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国家尊严,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重难点】 1、引导学生关注文中时间、场景的转换,重点把握将新闻事实和背景材料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这篇报道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生动的现场感的特点。 2、反复品味作品中富有意味的细节,并思考其中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与态度,以及含蓄表达背后洋溢着的民族自豪感。 【自主学习】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一)知识储备 1、时代背景 : ①百年屈辱史: 1842年8月29日,鸦片战争失败,清政府与英国签署了《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24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 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新界,租期99年。 ②香港回归倒计时: 1982年,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访问中国,邓小平就香港前途问题与她进行了会谈。 1984年12月19日,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在北京签署。宣布: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在香港冉冉升起,经历了百年沧桑的香港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 2、创作背景: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媒体纷纷聚集香港,世界各大媒体纷纷聚焦这一时刻,从各种不同的视角报道这一重大事件,其人数之多、阵容之大,在世界新闻史上是罕见的。新华社的数位记者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录下这一难忘的时刻,写下《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实录性新闻佳作。本文作者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它是由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四人的名字各取一部分组成的。这篇新闻曾获第八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以及1997年新华社社级好稿。 3、“不列颠尼亚”号 英国历史上第87艘王室游轮,1953年至1997年服役,曾被英国女王及王室成员使用,在战争中也承担过救援角色。这一次,它将承担接载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离港的重任。 4、文体解读:新闻 ①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写法上主要使用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评论等。 ②分类: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准确简洁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反映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新情况、新变化、新动向的一种实用文体。 新闻特写:是新闻报道中的一种重要体裁,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作用。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断、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它是区别于消息与通讯和一种体裁。它摄取新闻事实中最富有特征和表现力的片断,通过多种表现手法做具有强烈视觉及情感效果的着力刻画,使其产生立体感,从而更集中、突出地表现新闻事实和主题。 新闻特写的种类比较多,按所报道的内容来划分,有6种: 事件特写(摄取与再现重大事件的关键性场面) 场面特写(新闻事件中精彩场面的再现) 人物特写(再现人物的某种行为,绘声、绘色,有强烈动感) 景物特写(对于有特殊意义或有价值的罕见景物的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