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除法的含义》第1课时教案 学科 数学 年级册别 二年级上册 共1课时 教材 人教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第1课时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教材借助“分竹笋”情境,引导学生操作理解平均分意义,建立除法模型。内容贴合生活,助于学生感知除法本质,为后续表内除法计算奠基,注重培养学生数学建模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有平均分直观经验,但对除法抽象概念理解弱。他们对实物操作感兴趣,却难用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过程。教学应结合情境与操作,建立除法与平均分联系,引导学生从具象到抽象思维过渡。 课时教学目标 观察现实世界 1. 能从平均分的实际情境中,准确观察并提取与除法相关的数学信息。 2. 学会观察生活中可以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情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思考现实世界 1. 在操作与思考中,深入理解除法的抽象性与概括性,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2. 能够运用除法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表达现实世界 1. 能用准确、清晰的数学语言表达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以及除法算式的含义。 2. 学会用除法算式正确表征平均分的活动,提升数学表达能力。 解决现实世界 1. 能够运用所学的除法知识,解决生活中平均分的实际问题。 2. 通过解决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 深入理解除法的含义。 2. 熟练掌握除号的写法和除法算式的读写方法。 3. 能够准确用除法算式表示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 难点 1. 透彻理解除法算式与平均分活动之间的内在关系。 2. 能够根据实际问题正确列出除法算式。 3. 从具体的平均分情境中抽象出除法的数学模型。 教学方法与准备 教学方法 讲授法、情境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圆片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情境导入 创设情境 (1) 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大家去过四川吗?四川可是咱们中国一个特别美丽的省份,它有一个非常好听的美誉,叫做‘天府之国’。”引发学生对四川的兴趣。 (2) 接着提问:“四川有一种世界稀有的动物,也是我们国家的国宝,大家知道是什么动物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3) 当学生回答出大熊猫后,教师给予肯定和表扬:“大家的知识真广泛!那萌萌的大熊猫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呢?”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4) 教师展示大熊猫吃竹笋的图片,说:“大熊猫最爱的就是鲜嫩的竹笋了。现在饲养员叔叔为大熊猫准备了一些新鲜的竹笋。”让学生直观感受情境。 (5)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竹笋图片或模型,展示在黑板上,说:“这里有一些竹笋,你能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4只可爱的大熊猫吗?”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6) 在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强调:“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如何把这些竹笋平均分,这和我们要学习的除法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引出课题。 (7) 教师在黑板上写下课题:除法的含义,并用彩色粉笔进行标注,引起学生的注意。 (8) 教师再次强调问题:“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把这些竹笋平均分给4只大熊猫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1. 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回答关于四川和大熊猫的相关问题。 2. 观察教师展示的图片和模型,感受情境。 3. 思考如何把竹笋平均分给4只大熊猫。 4. 对课题产生兴趣,期待学习除法知识。 评价任务 回答准确性: 参与积极性: 思考活跃度: 设计意图 通过创设“大熊猫分竹笋”的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问题,为引出除法的概念做好铺垫。同时,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问题的能力。 探究新知 活动一:动手操作,巩固平均分 展示题目 (1)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第37页例3的情境图,说:“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幅图,看看你从图中看到了哪些数学信息?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