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4535

山东省烟台市招远市2026届高三上学期9月一模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09-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3次 大小:5141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9月,试卷,语文,考试,一模,山东省
    语文模拟试题 本试卷共10页,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近年来兴起的新大众文艺不仅在国内发展迅速,新的增长点和影响力不断扩大,出海并在全球产生巨大的影响更是其重要的成果。这种出海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进入到海外的普通公众生活之中的形态,它既是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一个重要方面,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全球能见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新大众文艺出海在当下产生的影响力,可以说是历史上从未见过的。 无论是网络文学当下在海外的忠实拥趸,还是《黑神话:悟空》等新游戏的流行;无论是微短剧的全球流行,或是诸如泡泡玛特这样的“潮玩”品牌成为时尚;无论是《哪吒之魔童闹海》这样的已经居于全球电影票房前列的超级电影,或是一些中国代表性网络文化平台具有的影响力……这些其实都是当下新大众文艺的出海成果。海外许多媒体讨论的“酷中国”形象的基础,正是当下中国新大众文艺全球传播积极效应的体现。 新大众文艺的创造往往是在国内经过了本土受众的考验,是在中国受到欢迎、为公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也受到了国际受众的欢迎。这既潜移默化传播了中国文化,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又具有普遍意义,有效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和观念上的差异,让世界各国的公众从中体验到了文化创造所具有的真实的普遍性的吸引力。 (摘编自张颐武《新大众文艺出海,让世界看到“酷中国”》) 材料二: 当下,“新大众文艺”成为令人瞩目的重要现象。一些素人写作、网络文学、微短剧、草根音乐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受到人民的欢迎,正在强有力地昭示着一个“大众共创”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勃兴,使得文艺作品创作和传播的门槛大为降低。人民大众创作的可能性和积极性空前提高,普通人的生活情态和精神欲求得到更有力、更鲜活的表达。纸质印刷阅读、舞台展演观看的传统方式及其艺术区隔被打破,交互式、沉浸式等新的艺术参与形式使得以往被动的读者、观看者成为不同程度的创作者。这一切,都将显著地增强中国文艺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鲜明品格。文艺的“人民性”是指文艺服务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的属性,要求文艺致力于书写人民大众的生活,反映其思想、情感、愿望。“新大众文艺”在体现人民性上具有天然优势,但在今天新变剧烈的文艺环境下,这一优势也需要辩证看待和积极引导,以期“新大众文艺”行稳致远。 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表达,是其作品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人们从那些成为爆款的新大众文艺佳作中,看到的是鲜活、质朴、清新的生活情状,健康活泼、积极向上的思想呈现,带着温度、诚意和体恤的情感表达,源自本真的、冲破算法茧房的多样化审美经验。人们所厌恶的是那些以夸饰的猎奇性获取一时流量、以矫揉造作的方式博得庸众眼球、以歪门邪道满足低级趣味的所谓“通俗文艺作品”,这些作品不是人们所真正需要的“新大众文艺”,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持久的生命力,不过是消费市场链条中低级的文化替代品而已。 新大众文艺的“人民性”表达,也是促成其作品从成功走向经典的重要元素。制约“新大众文艺”作品经典性提升的关键,在于思想性问题。而思想性问题在“新大众文艺”中的主要表现,就是人民性问题。“新大众文艺”创作群体,由于其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