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东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C(“很快推广到各阶层”有误。) 2.A(“详细比较唐宋制茶工艺的不同特点及其对茶汤效果的决定性影响”错误,唐代工艺只 是简单提及。) 3.①乙②士人/士大夫/文人③蒸青工艺(每空1分,意思对即可) 4.(4分) ①首先直陈最主要的原因“宋明两代国力发生变化”;②然后假设辨析,引出另一主因 “制作工艺的发展”:③最后用设问阐述炒青与蒸青制作工艺的不同,具体解说“制作工艺 的发展”这一主因。 (答出1点1分,答出2点3分,答出3点4分。意思对即可。) 5.(6分) 不能简单认为茶包冲泡是茶文化的退步。①茶包冲泡遵循饮茶方式“由繁入简”“由精 到搏”的规律:②降低了饮用门槛,扩大茶叶受众,有助茶文化传播,适应现代生活变化: ③茶文化的内涵并不完全寄托于外在形式的繁简。 (每点2分。如从反面立论,认为茶包冲泡“忽略了传统茶文化的仪式感”,言之成理, 可酌情给分。) 6.A(“焦虑”错) 7.D(“象征创业过程的艰难”错) 8.①采用呼告,连续发问,表达了作者对梁生宝行为的不解:②由“你”到“他”的人称转 换,便于作者交代梁生宝行为的原因和对梁生宝进行客观的评价:③一问一答,表达了作者 对梁生宝勤俭节约、公而忘私品质的赞美。(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 9.①作者从肖像、心理、动作等方面塑造了梁生宝一心为公、艰苦创业的新型农民形象;② 作者描写的沿途天气、土色土质、村庄柴烟等乡土生活场景,呈现出典型的陕北农村生活特 点;③作者采用“这好地场嘛”“洋火”等口语和“小伙子真争”“跷到目的地”等方言,富 有陕北地域特色。(6分。每点2分) 10.(3分)BDG【解析】原文断句:上览书,意稍解。而中官交谮之,竟瘐死狱中。“书” 作“览”的宾语:“稍”作“解”的状语;“中官”作“交谮”的主语,“之”作“交谮”的 宾语;“瘐死”是一个词:故A、C、E、F、H处均不能断开,应在B、D、G处断句。 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 11.(3分)D【解析】《石钟山记》中“汝识之乎”的“识”是“知道”的意思,与文中加 点的“识”意思不同。 12.(3分)C【解析】“南雄吏民上书控诉出使宦官”错误。根据材料一“然实未尝先言也”, 可见韶州百姓所说的“南雄且驿书讼朝使矣”只是谣言,并非事实。 13.(8分) (1)(4分)(刘实)为人刚强正直,作风严峻,心中不认可的人或事,(哪怕是)达官 贵人,也一定当面斥责他。 评分参考:“可”“面”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可:认可。面:当面。 (2)(4分)如果有一分一毫的胡乱获取,即使有奇异杰出的才能,最后也不能善终。 评分参考:“苟”“虽”各1分,句子大意2分。苟:如果。虽:即使。 14,(5分)①为官者应替国家爱护百姓,不能因个人私欲而耗费钱财与人力。②为官者保 持廉洁是他的职分,只有这样才能服人。③人生贫富本来就有定数,过分攫取必定会带来损 y邵东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8页,23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5题。 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传说算起,中国人喝茶已经有超过5000年的历史了。 在对茶叶利用的漫长岁月里,人们起初主要把茶当作食品、药品来使用。国人认为“药食同源”,有着诸 多益处的茶,当仁不让地被应用到日常饮食中。一开始,对茶多使用食物的处理方法,基本上就是把自己 觉得好吃好喝的东西和茶放在一起混煮,最终连茶叶一起吃下去。三国《广雅》里记载:“荆巴间采茶作 饼,成以米膏出之。若饮,先炙令色赤,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桔子笔之。其饮醒酒, 令人不眠。” 中唐时期,茶圣陆羽出世了。对于这种茶食混用的方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