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08214

3.1《蜀道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4次 大小:226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蜀道难,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蜀道难》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蜀道难》2025-2026学年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下册(人教版2024) 【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梳理全文的脉络,品味诗句意蕴,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掌握本诗重点诗句的深刻含义和用典,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感悟。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因此,在正式学习之前,布置预习让学生提前练习朗读,让学生依据课下注释,大体理解文意,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很有必要。 教学过程中对诗的政治寓意不必深究,以诵读为主,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让学生们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空间,允许他们有各种各样的观点和看法,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诗歌鉴赏方法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自读自学,迅速提高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赏读感知 (一)、导语 品读经典,光亮人生!李白,是中国诗坛上最为辉煌的一座雕像。他的浪漫主义情怀,在他的山水诗中,始终闪烁着奇异的光芒。他眼 里的黄河是“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他眼里的长江是“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在他的诗里,在他的梦中,李白是抖去了凡世的尘埃,有着仙人的姿态,吞吐宇宙的豪气。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追随诗仙,一起神游蜀道,领略蜀道上的奇峻山水,感受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二)欣赏重庆市第十八中学诵读节目《蜀道难》 二、研读感悟  (一).简析诗歌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明确:“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呢? 明确: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三次分别极言蜀道之险,由秦入蜀之难,须严防野心家据险而叛。“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①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参历井张本。②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③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此句重 复出现三次,由此而形成一个以主旨句贯串全诗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有一唱三叹之效。三叹者,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3、提问: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是何用意呢? 明确: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统观全诗诗人之叹有三: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这三叹其实也蕴含在诗人的具体描写和抒情直白中。 (二).整体研读,完成提纲: 1、 一个主旋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 两处用典: (1)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语出汉代杨雄的《蜀王本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