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1156

第四单元 第6课《达特茅斯会议》课件 -清华大学版 人工智能通识(小学)

日期:2025-10-03 科目:信息技术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39次 大小:1811078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第四,单元,6课,达特茅斯会议,课件,清华大学
  • cover
(课件网) 第四单元 第6课 达特茅斯会议 清华版(小学) 通 1 学习目标 3 新知讲解 5 拓展延伸 7 板书设计 2 新知导入 4 课堂练习 6 课堂总结 课后作业 8 01 教学目标 (1)了解达特茅斯会议的情况,包括筹备过程、讨论内容、后续影响,知道其在人工智能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2)体会在新科学出现时年轻学者们的科研热情和探索精神。 02 新知导入 图灵精神的传承与学科奠基 图灵去世后,其智能机器思想在美国科技界迅速传播,直接促成了1956年达特茅斯会议的召开,使"人工智能"首次作为独立学科被正式提出,标志着图灵理论从设想转化为系统研究领域。 02 新知导入 开创性会议的历史意义 达特茅斯会议以麦卡锡、明斯基等年轻学者为主体,通过为期两个月的密集研讨,不仅确立了AI研究的基本框架,更以跨学科合作、自由探索的学术精神,为后续70年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方法论与文化基础。 03 新知讲解 技术突破的集中涌现 20世纪50年代,香农的对弈算法、西蒙与纽厄尔的定理证明系统、闵斯基的神经网络学习机等开创性成果密集出现,标志着人工智能从理论构想进入多元化技术探索阶段。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图灵思想的实践转化 这些研究均受图灵"机器智能"理念直接启发,通过对计算能力的创新运用(如逻辑推理、模式学习),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技术路径,形成AI研究的首批实践范式。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学科发展的拼图效应 各领域学者从博弈、数学证明、神经网络切入研究,如同拼图碎片般共同构建起人工智能的早期技术框架,为后续学科系统化发展奠定基础。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关键人物:约翰·麦卡锡的成长背景 麦卡锡1927年生于波士顿,少年时期自学大学数学,先后在加州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深造,1955年成为达特茅斯学院助理教授,展现天才学者的典型成长轨迹。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达特茅斯会议的发起与筹备 麦卡锡作为核心发起人,联合闵斯基(哈佛研究员)、香农(贝尔实验室)、罗切斯特(IBM信息研究主管)等跨领域顶尖学者,精心策划了这场开创性会议,体现其卓越的组织眼光。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会议邀请名单涵盖数学、神经科学、信息论、计算机工程等多学科新锐,这种打破领域壁垒的协作模式,塑造了AI研究早期"跨界融合"的学术文化基因。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学科命名的历史性时刻 1955年麦卡锡团队在提交洛克菲勒基金会的提案中,首次明确定义"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术语,将其表述为"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认知、思考和学习能力",标志着AI从理论概念正式成为系统化学科研究方向。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学术资助的审慎决策 基金会虽质疑研究可行性,仍批准50%的经费,体现科研管理中对前沿领域"有限支持+风险控制"的双重考量,为新兴学科保留探索空间。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学科发展的初始挑战 回函中"新领域""不确定性""不宜冒大风险"等表述,揭示当时学界对AI研究的普遍谨慎态度,反映突破性学科在初创阶段面临的认知与资源双重困境。 1 历史背景 03 新知讲解 会议形式与学术氛围 达特茅斯会议(1956.6.18-8.17)采用"主题报告+自由讨论"的开放式研讨模式,47位学者在两个月内围绕语言理解、神经网络、计算效率等核心议题展开跨学科碰撞,塑造了AI领域早期自由探索的学术文化。 2 历史性会议 03 新知讲解 研究范畴的奠基性 会议确立了语言处理、神经网络、计算复杂度、机器自改进、抽象表示、随机创造的六大方向,覆盖了现代AI研究80%的基础领域,尽管当时计算机技术原始,但理论框架已显现惊人前瞻性。 2 历史性会议 03 新知讲解 学术共同体的黄金阵容 参会者包括麦卡锡、闵斯基、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