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曰:“臣闻之胡龁(hé)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hú sù),若无罪而就死地。’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齐桓晋文之事》 人皆有 不忍人之心 “读《论语》如沐春风, 读《孟子》如闻战鼓”。 ———易中天《读孔得仁,读孟得义》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____。孟子上承孔子、子思之学“受业於子思(孔子之孙)之门人”。 孟子最早提出“_____”思想,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 反对“霸道”,提倡“仁、义”为中心的“_____”“____”。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_____”。 孔孟 仁政 民贵君轻 亚圣 知人论世 王道 孟子其人 《孟子》一书属于语录体散文集,全文共七篇,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 关于《孟子》 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 在社会政治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 在价值观方面:他强调舍身取义。以"礼义"来约束自己的言行。 孟子的思想主张 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孟子说:‘从天生的性情来说,都可以使之善良,这就是我说人性本善的意思。至于说有些人不善良,那不能归罪于天生的资质。……这仁义礼智都不是由外在的因素加给我的,而是我本身固有的,只不过平时没有去想它因而不觉得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得到,放弃便会失去。 人内在的具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等道德的同情心、正义感、羞耻心、崇敬感和道德是非的鉴别、判断,都是道德理性“仁义礼智”的萌芽,是人固有的,不是外力强加的,这些萌芽状态的东西只有探求、扩充出去,才可以为善。 不忍人之心:怜爱别人的心。 忍人:狠心对待别人。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是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解读题目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即怜爱别人的心。忍,狠(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于)掌上,省略+状后 孟子说:“每个人都有怜爱别人的心。先王有怜爱别人的心,于是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用怜爱别人的心实行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 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转动东西一样容易了。 译 文 于是,就 用 施行 运转,转动 仁心 仁政 明确观点:“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推出“先王有不忍人之心” 结合先王“仁政”,得出因“有不忍人之心”,所以有“不忍人之政”的结论。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就能轻松自如地治理好天下。 思考:开篇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