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16880

4.1 观沧海(教学课件)(共34张PPT)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0-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100次 大小:536582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观沧海,教学课件,34张,PPT,初中,语文
  • cover
(课件网) 观 海 沧 曹操 两 汉 时期 壹 有感情的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识记、积累重点字词。 贰 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题。 叁 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朗读诗歌的能力,提 高古诗文修养。 肆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和 审美情趣。 素养 目标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孽;在政治家眼里,他是叱诧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新课导入 文学常识 壹 章 第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曹操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善诗歌,与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的诗歌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很深,但富有创造性。往往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他的代表作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作者介绍 写作背景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文体常识 “乐府”是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正式成立于西汉汉武帝时。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作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 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它是继《诗经》《楚辞》后兴起的一种新诗体。 整体感知 贰 章 第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诗歌朗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操 诗歌朗读 句间停顿:每句诗之间应有适当的停顿,以保持句与句之间的连贯性和节奏感;句内停顿:在部分诗句中,如“水何澹澹”中的“何”字后应有短暂的停顿,以突出“澹澹”这一形容词对海水状态的描绘。类似地,“山岛竦峙”中的“岛”字后也可稍作停顿,以强调山岛的耸立之态。 重音处理:在朗读时,应根据诗句的情感表达和意境营造来处理重音。例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中的“观”字应重读,以突出诗人登高远眺的动作和气势;“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中的“澹澹”和“竦峙”也应重读,以展现大海的辽阔与山岛的雄伟。 语调变化:在朗读《观沧海》时,应根据诗句的内容和情感变化来调整语调。例如,在描绘大海壮阔景象的诗句中,语调应上扬且富有激情;而在表达诗人内心感慨的诗句中,语调则应转为低沉且充满深情。 注释译文 〔临〕到达,登上。 〔碣(jié)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澹(dàn)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 译文:东行到达碣石山,前来观看大海。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岛上)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得茂盛。萧瑟的秋风吹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太阳和月亮不停运行,好像从海中升起;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里产生出来的。我十分庆幸,可以用这首诗歌来畅抒心中的情怀。 结构梳理 叁 第三层(9-12) 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