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讲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战后国际秩序的形成 ● 重点问题·突破 【核心概念】 对点演练1 C [解析] 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1939年3月底,英国对波兰的安全作出了保证,但实际上并没有准备好有效的方法来阻止纳粹德国的侵略。当1939年9月纳粹德国入侵波兰时,英国和法国确实对德宣战,但它们无法立即提供有效的军事支持来阻止波兰的迅速沦陷,故选C项。“慕尼黑阴谋”出笼是在1938年,排除A项;张伯伦并没有放弃绥靖政策,B项说法错误,排除B项;这场“外交革命”并没有阻止法西斯的侵略扩张,排除D项。 对点演练2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1962年年底,非洲的6个托管地先后获得独立,这表明国际托管制度促进了殖民地人民独立意识觉醒,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国际托管制度协调资本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战后世界政治新秩序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之上,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并不主要是因为国际托管制度的存在,排除D项。 【重点探究】 探究主题一 (1)态度:妥协退让。影响:加速二战全面爆发。 (2)变化:由对法西斯国家的绥靖(妥协)转向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宗旨:共同反对纳粹暴政(或联合反对法西斯侵略)。影响:标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成立;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 探究主题二 (1)原因:第二次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关系;随着二战的结束,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的矛盾和分歧加大;美苏两国的推动。 (2)远东格局:二战后,远东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二战削弱了日本的地位,欧洲列强在远东的势力受到削弱,而美国的势力和影响力则急剧增强,苏联在远东的影响力也逐渐扩大。因此,远东格局逐渐呈现出美苏对峙的冷战态势。同时,抗日战争的胜利重新确立了中国的大国地位。影响:改变了以维持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国际关系格局;为两极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 选考命题·探究 【真题密接】 1.A [解析] 本题考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据材料可知,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国内法西斯组织乘机兴风作浪,冲击社会秩序,故A项正确。自由放任主义开始推行于工业革命时期,故B项错误;国家干预经济成效甚微的说法与罗斯福新政的影响不符,故C项错误;在经济危机冲击之下,扩军备战的是德、意、日等法西斯国家,故D项错误。 2.C [解析] 本题考查开罗会议。依据时间“1943年”“日本所窃取于中国的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的是开罗会议,开罗在埃及,故C项正确,A、B、D错误。 3.D [解析] 本题考查敦刻尔克大撤退。根据材料“1940年5月,德军兵锋直指英吉利海峡,将英法联军主力围困于某地。英国海军动用几千艘各类船只,冒着德军的轰炸和炮击,将33万多名联军官兵撤到英国,为以后的反攻保存了实力”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个历史事件是敦刻尔克大撤退,敦刻尔克是法国北部靠近比利时边境的港口城市,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A、B、C错误。 4.B [解析] 据材料“1943.7”“1943.9”及所学可知,1943年7月,盟军在意大利的西西里岛登陆,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新政府与美英进行秘密谈判,1943年9月,意大利向盟国投降,法西斯轴心国开始瓦解,故选B项;1944年6月,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1942年7月—1943年2月的斯大林格勒战役使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1945年10月,联合国才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解析] 根据图表可知,各主要参战国的军火产值不断上升,尤其是美国的产值远远超过其他各国,这反映出美国军事优势的逐步确立,因此选择A项;从图表可以看出,几大参战国的军火产值不断上升,这与“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建立”没有必然联系,因此排除B项;冷战是二战结束后出现的,时间不符,因此排除C项;多极化只是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