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0893

专题5 课题1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单元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八年级全一册《化学》(五·四学制)(沪科版)

日期:2025-10-03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4次 大小:3435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专题,一册,学制,化学,八年级,学年
  • cover
专题5 课题1 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单元教学设计) 一 、单元设计思路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探索物质的组成与结构,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基本观念。首先通过事实,说明宏观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然后通过一些现象和实验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观粒子,通过微观模型建立分子和原子的概念,引导学生再认识原子的结构和离子的形成。 在单元教学设计中,可以充分应用化学史实以及实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同时,借助科学家对分子、原子认识的探索历程素材,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基于事实与逻辑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养成严谨的证据推理以及批判质疑能力。 二 、单元学习规划 单元主题: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 课时数:4课时 单元分析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从宏观体系转向微观世界的开端,将从宏观现象转向微观本质。 物质的微观结构是化学学科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现代科学关于物质世界的重要认识成果。 本单元涉及较多的初中化学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是支撑和构建初中化学知识结构的重要结点,是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通过分子、原子、离子等核心知识,转变学生认识物质的视角;通过实验、想象、推理、假说、模型等方法探索物质的结构,引导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体会科学家探索物质结构的智慧,认识探究物质组成与结构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单元目标 1 . 通过结合生活实例,初步建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基本观念,形成认识物质变化的视角。 2 . 通过复习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认识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 从微观角度解释化学变化的本质,形成微粒观,认识分子的概念。 4. 结合原子结构探究史,了解原子的构成,建立原子结构模型,体会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5 . 认识相对原子质量的含义及应用,体会定量研究在化学学习中的意义。 6 . 能利用所学的关于物质构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树立物质是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 三 、课时学习规划 第 1 课时 物质由哪些微观粒子构成 课时目标 1 . 通过观察身边的现象,用想象、类比等方法初步形成物质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化学观念。 2 . 借助典型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过程演示,理解分子、原子的概念,感受模型的作用,发展想象、分析和推理能力。 3 . 感受科学技术的发展,了解人类对物质的结构的探索是不断发展的。 学习规划 学习活动 活动 1 :知道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情境】人类对物质构成的认识的发展史;观察并解释氨水挥发使酚酞变红,红墨水分别在冷水、热水中的扩散现象。 【问题】为什么会闻到花香? 衣服上的水为什么会消失? 金块无限分割,最后会得到什么? 活动 2:认识分子由原子构成。 【情境】展示水分解过程中水分子的变化。 【问题】分子本身又是怎样构成的呢? 【任务】认识分子由原子构成。 活动 3:从分子、原子视角认识物质及其变化。 【情境】展示水蒸发、水合成的过程。 【问题】水的状态发生变化时,水分子本身是否发生变化? 在氢气与氧气反应生成水的过程中,发生变化的是什么微观粒子? 未发生变化的又是什么微观粒子? 评价 要点 能利用物质的微观粒子的基本特征解释宏观事实和现象。 能利用模型建立物质、分子、原子的关联。 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生活中的某些变化或现象。 教学资源 模型:金刚石、石墨模型。 图片: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到的苯分子和硅原子的照片,氦气球、铁原子结构。 动画:水分解。 模型:各微观粒子。 第 2 课时 原子能否再分 课时目标 1 . 通过探究原子结构模型的发展史,体验用猜想、分析、推理、模型的方法认识原子是由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