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9月高一上学期历史月考试题 一、单选题(每题3分,共48分) 1.考古工作者在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积石冢中心大墓随葬大量玉龙、玉鸮等礼器,而周边小墓仅随葬少量陶器、石器。此类现象集中反映了当时( ) A.手工业分工趋于专业化 B.原始宗教信仰广泛传播 C.社会等级秩序初步形成 D.氏族公社制度仍占主导 2.甲骨文是在殷墟遗址中出土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它可以用来证实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历史记载。据此可知甲骨文( ) A.全面反映了商朝的历史风貌 B.是中华文明产生的唯一标志 C.印证了夏商历史的真实可信 D.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史料 3.良渚人创造了一套以琮、璧、钺为代表的玉礼器系统,二里头、殷墟、(四川)三星堆等许多夏商周时期的遗址中,也都发现了源自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玉器。据此可以推断( ) A.良渚文明主导远古文明发展 B.中华文化呈现多元一体特征 C.母系氏族社会生产力水平高 D.辽河下游部落出现权贵阶层 4.《史记》载:“(战国时)诸侯力政,强侵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商鞅变法推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各国推行军功授爵,奖励耕战。这些现象共同表明战国时期( ) A.宗法分封秩序彻底瓦解 B.各国变法成效显著 C.中央集权制度普遍建立 D.统一成为历史必然 5.战国以前文献中,“华”与“夏”最初只指中原人,以别于周边的戎狄蛮夷。战国以后“华夏”渐为通用词,既包括原来的中原人,又包括华夏化的戎人、狄人、夷人等。这反映出( ) A.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B.戎狄蛮夷跟中原一样先进 C.华夏的认同观日益增强 D.各民族之间的区别已消失 6.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之战击败商纣王。面对新征服的商朝核心区域(今河南安阳一带)商遗民数量庞大且心怀不满的状况以及东方未臣服的夷族部落,周王室的抉择是( ) A.神权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邮驿制 7.通过建立历史现象和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促进历史学科素养的提升。下列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A.春秋战国铁器牛耕推广———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B.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隐患 C.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实行———士族门阀垄断官场———士族势力衰落 D.西汉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加强对方国的控制 8.秦将天下分为36个郡,每郡下再设县,郡县的主要官员没有封土只拿俸禄,用人任贤而不再世袭爵位官职。该做法( ) A.沿袭了夏商政治制度 B.强化了宗法血缘关系 C.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实现了秦王朝的统一 9.商鞅变法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在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 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 10.图1、图2显示的是隋唐时期国家粮仓的主要集中地。对此解读合理的是,隋唐时期( ) A.北方经济地位上升 B.大运河的功能突出 C.政治中心东移明显 D.漕运体系日益完善 11.汉武帝时期,封建王朝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达到盛世状态,出现了气势恢宏的“歌咏封建君主”的散体大赋。东汉中期以后,民生凋敝,汉赋逐渐专注于描写单一事物,短小精悍,具有浓厚的现实感,抒情小赋流行开来。这说明( ) A.政治大一统是汉赋出现的前提 B.统治者的好恶决定文学风格变化 C.汉赋演变深受时代变迁的影响 D.文学风格转变迎合政治统治需要 12.秦统一后,拆除了六国之间人为设置的川防障碍,修建从咸阳通往各地的驰道。为防御匈奴,秦修筑直道;征服南越后,开通新道;在西南边境修筑五尺道,与驰道相连。这些道路的修建有利于( ) ①巩固中央集权 ②加强内地和边疆联系 ③保障政令传输 ④减轻百姓的赋税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