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28722

7.1 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教学设计(表格式)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日期:2025-10-08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8次 大小:12322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文化,必修,统编,政治,高中,格式
  • cover
课程基本信息 第七课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的核心单元,第一框“文化的内涵与功能”是后续学习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民族精神培育的基础。通过本框学习,学生能掌握文化的基本概念,为辩证看待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奠定理论基础。 课题 7.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课型 新授课 学科 思想政治 年级 高二 学段 高中 版本章节 统编版必修四第七课第一框 教学目标 阐述文化的含义,理解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明确文化与文明的关系,能够对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与文明作出区分,知道文化载体的含义。 在对文化进行词源考察的基础上,结合文化发展进步对个人、社会、民族、国家等的影响,阐明文化的功能,树立文化自信。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体会和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对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充满信心。 科学精神:深入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正确认识文化现象,辩证分析文化与文明的关系。 公共参与:增强参与文化生活的能力,积极主动地参与各种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阐述文化的内涵与特点;阐述文化的功能 难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辩证关系;文化的本身与载体的区分 学情分析 已有认知:对 “文化” 有感性认知(如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校园班级文化等),但缺乏系统理论框架,易将 “文化” 等同于 “文艺活动” 或 “传统习俗”,对 “狭义文化”“文化载体”“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等抽象概念较陌生。 思维特点: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乐于参与案例分析、图片观察等具象化学习活动,但对 “经济决定文化”“文化相对独立性” 等逻辑关系的理解存在难度,需借助生活化素材搭建认知桥梁。 学习需求:兴趣点集中在直观、贴近生活的内容(如潍坊风筝节的热闹场景、传统服饰的审美价值),反感纯理论灌输,需通过 “观察 — 讨论 — 总结” 的流程深化理解。 教学准备 制作 PPT 课件:整合课本核心知识点(文化内涵、特点、关系、功能),插入潍坊风筝节视频。设计课堂活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创新设计 (含AI应用) 新课导入(3 分钟) 激发兴趣,引出 “文化” 主题 播放 1 分钟潍坊风筝节短视频(含五彩风筝放飞、国际友人参与、风筝产业车间场景),提问:“视频中哪些元素让你感受到‘文化’?” (引导学生回答:风筝制作技艺、民俗活动、国际文化交流、风筝承载的吉祥寓意等) 2. 过渡:“这些元素都属于‘文化’范畴,但‘文化’的准确含义是什么?它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民族?今天我们一起探究《文化的内涵与功能》。” 视频切入,贴合学生兴趣,将抽象的 “文化” 转化为可感知的具体现象,自然引出本课核心问题,同时为 “文化功能” 做铺垫。 观看 AI 剪辑的 “潍坊风筝节短视频” 新课讲授(32 分钟) 模块 1:理解 “什么是文化”(18 分钟) 1. 文化的内涵 (1)引导学生结合预习,分享 “广义文化” 与 “狭义文化” 的定义,教师补充:“广义文化包含物质成果(如传统建筑、瓷器)和精神成果(如儒家思想、科学技术);本单元聚焦狭义文化,即‘相对于经济政治的人类全部精神现象’,既包括世界观、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内容(如‘勤俭节约’的价值观),也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等非意识形态内容(如风筝制作技术)。” (2)追问:“PPT 中展示的传统中医文化,属于广义还是狭义文化?为什么?”(学生思考后总结:属于狭义文化,因是人类精神现象中的科学技术与思想成果)。 2. 文化的特点 (1)特点 1: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展示三江源、滇池自然景观图片,提问:“这些纯自然的山水是文化吗?若将其开发为旅游景区、拍成摄影作品,是否属于文化?”(引导学生得出:纯自然事物非文化,经人类实践加工后的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