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 一、教材分析 本框是《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探索世界与把握规律”第一课“时代精神的精华”的第二框,承接第一框“追求智慧的学问”对哲学起源和内涵的介绍,深入探讨“哲学的基本问题”。内容包括三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通过学习,学生将理解哲学的核心问题,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为后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 政治认同:通过理解哲学基本问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认同,反对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科学精神:辩证分析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形成对世界本质的科学认识,培养逻辑推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公共参与:运用哲学基本问题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用唯物主义观点指导个人人生规划和实践活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 难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区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习“哲学的起源”和“哲学与世界观、具体科学的关系”,对哲学有初步认知,但对抽象的“思维与存在关系”理解困难。需通过生活化案例、小组讨论等方式降低理解难度,激发探究兴趣。 五、教学方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案例分析法、问题引导法。 学法:自主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思维导图归纳法。 六、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含案例、图片、视频片段)、印发预习导学案。 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梳理题。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视频导入:播放短片《庄子与惠子的“濠梁之辩”》(“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提问:庄子与惠子的争论核心是什么?(学生回答:“人能否知道鱼的快乐”———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过渡:这一争论涉及哲学的核心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今天我们共同探究“哲学的基本问题”。 新课讲授(35分钟) 第一目: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自主阅读:学生阅读教材P8-9,完成导学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_____。 它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 第一方面:(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 第二方面:(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情境分析: 案例1:“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范缜)与“存在即被感知”(贝克莱)。 提问:两观点的分歧是什么?(学生回答:物质与意识何者为世界本原) 案例2:“世界是不可知的,人类永远无法认识宇宙的终极真理”(休谟)与“思维能够正确反映存在,科学可以揭示自然规律”(爱因斯坦)。 提问:两观点的分歧是什么?(学生回答: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教师总结: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方面内容: ① 本原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② 同一性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可知论/不可知论)。 第二目: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小组讨论:结合教材P9-10,分小组探究“为什么这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每组代表发言,教师总结: 原因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如“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原因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如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 案例印证: 展示图片:“农民种地”(需考虑气候、土壤等客观条件———物质决定意识);“科学家研究新冠病毒”(需承认病毒客观存在且可被认识———可知论)。 结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