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是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全面依法治国”中的第七课“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第一框“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的内容,以一个“探究与分享”导入,包括三目知识。第一目“我国法律发展的历史”,简要回顾了我国从古代到近代法律发展的历史;第二目“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从法的本质、产生、发展规律、作用等多个角度,阐述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第三目“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介绍了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知道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的蓝图。但对我国古代法律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规律以及新中国我国法治建设发展的成就还缺乏深入、系统的了解。从思维能力方面看,本框题的学习内容历史性和理论性很强,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刚升入高中的学生尚缺乏历史的眼光和全面分析问题、深入剖析事物的能力,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可能有一定的困难。 【设计思路】 本课以法的繁体字的本义作为导入,开启中国法治的历史征程。通过从原始社会到近代中国的法治史,探索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通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法治建设,来讲述中国的法治成就。 本课教学打破了教材的逻辑,把马克思主义的法治理论放到中华法系史和新中国法治成就的时间线中。而不是按照课本的顺序,从中华法系史、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新中国法治成就这三个环节去讲。上课之前要求学生先预习教材,尤其要熟悉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目标确定】 一、教学目标 1.必备知识:了解我国法律发展历程以及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了解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关键能力:通过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通过感悟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在日常生活中,要树立法律的权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达同:学习本课,感受法治建设的艰难历程,了解新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增强对我国法治建设的信心。 2.科学精神∶通过了解我国法治建设的历程,明白西方法治模式在中国式行不通的,领会国家法治建设应立足于本国国情,以科学的理念引导法治建设,以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 3.法治意识∶知道依法治国已作为我国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增强法治意识,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要求规范自己的生活。 4.公众参与∶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法律思想,并在生活中学法、懂法、敬法、守法、用法,积极宣传法律知识,严于律己,遵纪守法。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的产生、本质、决定因素、特征与职能;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难点:新中国法治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 【教学方法】议题式教学、探究式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法的繁体字:灋,由氵、廌、去三部分组成。其中:氵的意思是说执法要平之如水;“廌”(zh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会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去”就是廌断案后将理屈的人去除。那么,中国古代法真能如“法”字表意那样公平公正吗? 呈现环节: 二、学习新课 环节一:回顾历史,寻真理之光 从中华法系演变史探究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 活动要求: 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组长挑选一个题号,根据议学情境及议学任务,合作探究,一人负责记录,代表发言,时间3分钟。 ★议学情境一 原始社会:产生了法的胚胎形态———氏族习惯。如尊重氏族首领,婚姻礼、兵礼、祭祀礼……法律的起源,实质上是氏族习惯向奴隶制习惯法的质变过程。 夏朝:形成以国家强制力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