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治与法治》复习 第八课 法治中国建设 目标 主体 基础 共同建设 一体推进 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 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温故知新,构建思维导图 法治国家 法治国家 的内涵 推进宪法实施 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 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特征 坚持良法之治 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完善法律实施机制 内涵———地位:目标 建设法治 国家的措施 建设法治 国家的意义 对国家机关:规范权力运行 对公民:保障合法权益 对国家: 实现治理现代化 (一)法治国家 (1)内涵 法治国家,就是实行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国家。在现代社会,法治国家意味着国家权力依法行使,国家各项工作依法开展。 法治国家的具体表现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②坚持良法之治 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 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 考点1 法治国家 1.法治国家的内涵与特征 2.法治国家的特征 ①坚持宪法法律至上———法治的根本原则 表现: 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即宪法法律是社会治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法律是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出来的,反映了民众的意愿,符合民众的利益,体现了社会共同理想和信念,应该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遵从。 原因: 注意:①宪法法律至上是指一切行为必须遵从宪法法律。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②宪法法律至上中的“法律”通常指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 ③宪法作为我国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其他法律不得与之相抵触。 ②坚持良法之治———良法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原因: 法治国家强调依法治理,只有良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民众的认同,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律的效力。 要求: 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方可制定出良法,良法之下才有法治国家。 表现:一方面,良法应内容合理,在制定过程中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符合社会和人民的需要,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另一方面,良法应体系完备、规范系统、类别齐全、协调统一,能够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遵循社会关系的客观规律从国情和实际出发 民众参与,立法要为了人民、依靠人民 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立法。 ③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法治的精髓所在 权利: 措施: 在法治国家,公民的权利和尊严应得到法律的确认,并通过执法和司法加以保障。 原因: 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是法治的主要功能。 公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人身权、财产权、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等。 注意 公民权利指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所享有的公民资格和与公民资格相关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权利。公民权利的种类包括公民的政治权利、经济权利、文化权利和社会权利等诸多方面,公民的政治权利是公民权利的一种。 公民的政治权利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主要指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因此,两者不能等同。 公民权利≠公民政治权利 要求: 国家权力的内容: ④规范国家权力的运行———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国家的各项权力,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督权等, 都必须在法律之下运行。 为了规范权力的运行,就需要通过完善的法律制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体制机制。(新教材变动)【重点】 这里指国家机关的监督,具有法律强制力! 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是综合治理腐败的三根支柱,三者各担其责、缺一不可,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不敢腐重在无禁区、全覆盖、 零容忍的惩治和威慑;不能腐重在全域化、立体化、常态化的制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