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唯物史观】 运用辩证分析看待历史的有关理论,评价五四运动、国民革命,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认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诞生、国民革命时期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解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崛起及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过程、特点及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认识五四运动促使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使学生认识五四运动的抗争、国民大革命蕴含了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压迫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民族精神,培养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探究:阅读课本并结合以下材料从多角度分析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辛亥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取代清朝,建立北洋军阀的统治。在军阀统治下,民众毫无民主权利,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随着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日益迫切地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其间,中国工人阶级成长壮大,新文化运动蓬勃兴起。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根据,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由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摘编自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 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激化了阶级矛盾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阶级:无产阶级的壮大 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直接原因(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一)五四运动 1、背景 2、过程和结果 时间 中心 主力 斗争形式 结果 第一阶段(爆发) 第二阶段(扩大) 1919.5.4 北京 学生 罢课 被镇压逮捕 1919.6.5 上海 工人 罢课 罢工、罢市 释放学生、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释放被捕学生 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近代第一次 对列强说“不”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3、影响 材料2:一批先进的青年知识分子,从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中,看到了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力量,看到了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从而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李长春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工人运动相结合。 材料1:1919~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表文章的主题统计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反帝国主义的运动,又是反封建的运动。五四运动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五四运动时期虽然还没有中国共产党,但是已经有了大批的赞成俄国革命的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五四运动是在思想上和干部上准备了1921年党的成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周恩来 蔡和森 瞿秋白 毛泽东 (2)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五四运动 3、影响 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840 1919 1949 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新中国成立 旧民主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 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革命方向:资本主义 新指导思想: 新领导阶级: 新革命方向: 不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彻底地反帝反封建 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社会主义 (3)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 一、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