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7313

【新教材】湘艺版(2024)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老虎磨牙》课件+教学设计+素材

日期:2025-11-23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1次 大小:10745245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十,教学设计,课件,老虎磨牙,一课,二年级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教学设计 【课型】 欣赏课型 【教学内容】 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课歌表演、创意模拟》第2课时《老虎磨牙》 【教材分析】 《老虎磨牙》是湖南文化-出卷网-二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课歌表演、创意模拟》第2课时欣赏课。《老虎磨牙》是我国打击乐大师安志顺先生于1982年创作的纯打击乐合奏曲。作品以唐诗《猛虎行》为灵感来源,以陕西渭北民间打击乐为素材,通过创新的演奏技巧与配器手法,成为我国民族打击乐的精品之作。乐曲凭借对老虎形象的生动塑造和丰富的音响表现,对世界打击乐产生了一定影响,其中“中国镲”等乐器的运用广受认可。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对音乐充满兴趣,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模仿能力 。他们能准确分辨欢快与舒缓的音乐情绪,跟随简单节奏拍手、跺脚,但对复杂节奏型的把握还不够精准。在演唱方面,能自然发声、完整演唱简短儿歌,不过气息控制较弱,音准稳定性有待提高。识谱能力处于萌芽阶段,仅能认识简单音符。课堂上乐于参与律动、表演等互动活动,但注意力易分散,持续专注时长较短。教学中需借助生动有趣的多媒体资源、游戏化活动,调动学习积极性,逐步提升音乐感知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 以2022年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新颁布的课程目标为依据,围绕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注重体现课程性质,重点反映课程理念,我们确立本节课的目标: (一)审美感知 感受乐曲中速度(慢→快)、力度(弱→强)、音色的变化,理解打击乐通过音响塑造动物形象的独特魅力。辨识大鼓、大锣、镲、木鱼等乐器的音色特点,感知多乐器合奏的立体音效 (二)艺术表现 能通过肢体模仿(如模拟鼓的抓击、刮奏动作)或人声念白(如用“嗡”“砰”等拟声词对应乐器节奏)参与音乐表现。初步掌握鼓、镲的简单演奏方式,尝试用乐器表现老虎不同状态的情绪与节奏特点。 (三)创意实践 根据乐曲段落特点创编简单的情境表演,如用动作表现老虎下山、磨牙等场景。 (四)文化理解 感受中国民族打击乐的艺术价值,增强对传统民族音乐的喜爱与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聆听乐曲并辨识核心乐器音色,感受不同段落所塑造的老虎形象及音响效果。 2.理解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表现音乐形象中的作用。 (二)教学难点 1.听辨乐曲段落转换及对应的音乐形象变化,理解渐强、强弱对比等音响效果的表现力。 2.掌握鼓的抓击、刮奏等特殊演奏技巧的听觉特征,区分不同乐器的合奏层次。 【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 【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教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走进一片神秘的森林,仔细听听,这里可能藏着哪种动物?(播放乐曲引子部分:锣的低沉声响与木鱼的轻响) 预设:好像有很凶猛的动物,可能是老虎! 教师:大家的耳朵真灵敏!森林里确实藏着“山中之王”老虎。那你们觉得老虎会有哪些动作和声音呀? 预设:老虎会走路、吼叫,可能还会磨牙! 教师:太有想象力了!有一位音乐家特别厉害,他只用打击乐器就把老虎的样子“画”了出来。今天我们就一起听听,打击乐器是怎样把老虎的故事讲出来的书写板书《老虎磨牙》。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同学们对于本节课有一个预热的感觉,为后续引出主题奠定基础】 二、师生互动,走进音乐 (一)聆听音乐,感受情绪 教师:聆听乐曲,你听到了哪些乐器?它们都属于什么乐器家族呀? 预设:聆听音乐并回答问题 教师:乐曲中出现了锣、板、鼓、木鱼,这些打击乐器能发出不同的声音。那么大家想一想能用它表现老虎的什么动作? 预设:声音很低沉、很有力,可以表现老虎走路! 教师:这位音乐家就是安志顺先生,他创作的这首乐曲就叫《老虎磨牙》。接下来我们就聆听、认识、并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