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本节教材紧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命题,从历史纵深与现实国情双重视角构建知识体系。教材开篇以《民族大团结》邮票为情境载体,通过56枚邮票的视觉化呈现,将各民族服饰、舞蹈等文化符号具象化,既激发学生兴趣,又隐含“民族团结”的象征意义,为后续内容奠定情感基调。知识结构上,以“民族构成—分布特征—文化多样性—民族政策—实践应用”为主线,层次分明。通过数据对比(如汉族占比91.11%与少数民族差异)和中国民族分布图,引导学生理解中国民族格局的空间分布,强化区域认知能力。以傣族泼水节、蒙古族那达慕大会等典型案例,剖析民族文化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如泼水节与热带季风气候的关联),并延伸至“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内核,体现“人地协调观”。通过民族平等、民族区域自治等政策解读,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石榴籽”团结理念的时代意义。本节教材既夯实地理核心素养(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又凸显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为培养具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新时代青少年提供重要载体。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抽象思维逐步发展的阶段,但对复杂地理概念的理解仍依赖直观认知。对民族名称、分布等基础概念模糊,对“大杂居、小聚居”等空间分布规律缺乏感性认识,数据分析和地图判读能力较弱。部分学生对民族文化(如服饰、节日)兴趣较高,但对政策理论(如民族区域自治)易产生疏离感。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地理实践力: 通过填表、联欢会任务,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 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培养民族团结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通过中国民族分布图,学生能够总结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点。 2.通过本节课学习,认识民族独特的文化风情,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难点: 培养学生收集、归纳、分析资料的能力。 课题 中国的民族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入 新课 播放各民族独特风情宣传视频。 你知道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有多少个吗 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什么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国的民族。 激发学生兴趣,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 学 过 程 一、五十六个民族 展示教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部分纪念邮票图,让学生观察邮票中的民族服饰和动作,猜一猜这是哪个民族 师生共同总结: 自主学习:阅读教材“五十六个民族”,回答下列问题。 1.在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共同生活着 个民族,以 人数最多,占全国人口总数的 。 2.其他55个民族人口较少,称 ,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89%,其中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 3.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 的地位。 过渡:我国的民族各具特色,但他们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他们的“家”分布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二、中国民族的分布 展示教材“中国民族分布”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汉族主要分布在我国哪里 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2.为什么汉族地区会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分布 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大杂居) 3.读图,找一找回族、维吾尔族、壮族、蒙古族、藏族主要分布在哪些省区 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小聚居) 4.地图中图例重叠的地方很多,这反映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分布特点 (交错杂居) 5.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 6.我国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是 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区是 分布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