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38351

2.1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表格式)2025-2026学年八年级地理上册湘教版(2024)

日期:2025-10-29 科目:地理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2次 大小:2110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教版,上册,地理,八年级,学年,2025-2026
  • cover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三部分内容。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节开篇以“红军长征路线”为引,通过标注《七律·长征》中的地形区,分析川西山地与四川盆地的战略选择,将革命历史融入地形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地形如何影响人类活动”的兴趣,体现家国情怀。通过“五种陆地地形齐备”的概括性描述,结合中国地形分布等核心图表,直观呈现地形类型的空间格局。随后系统梳理了东西、南北、东北—西南、西北—东南及弧形山脉的走向与分布,辅以“中华五岳”的文化拓展,既强化地理空间定位能力,又渗透传统文化认同。以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丘陵为板块,结合卫星影像,详述其地貌特征、资源禀赋及人地关系。通过三级阶梯的划分及阶梯界线的山脉标注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地势“西高东低、阶梯状分布”的宏观格局。进一步结合河流流向、水能开发等内容,揭示地形对水文、交通、经济的综合作用,培养综合思维。设置“中国陆地不同海拔面积统计表”,引导学生定量分析山区面积广大的国情。通过“山区发展优势条件”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山地资源的同时避免生态破坏,培养人地协调观。“悬崖村”脱贫的两种方案设计,要求学生权衡自然条件限制与可持续发展路径,培养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对地形的基本概念已有初步认知,但缺乏对中国地形复杂格局的系统性理解,尤其在空间定位(如山脉走向、地形区分布)和四大高原的具体特征(如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缺乏深入理解。部分学生读图能力较弱,难以将文字描述与地图信息对应,且易混淆相似概念(如山脉走向与河流流向)。但学生对互动任务(如角色扮演、模型制作)、历史情境(红军长征)和真实案例(“悬崖村”脱贫)兴趣浓厚,视觉化资源(卫星影像、动画)和动手实践能有效提升其参与度与理解深度。 【内容要求】 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能够在地图上准确标注中国主要山脉走向、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分布位置,描述其典型地貌特征,形成对中国地形空间格局的整体认知。 2.能够在地图上找到地形区、省级行政区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综合思维: 1.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 2.能够分析地形对气候、河流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1.结合“悬崖村”脱贫案例,综合自然条件、政策选择与可持续发展需求,提出区域发展的可行性策略。 2.熟练运用地形分布图,通过标注山脉走向、勾画三级阶梯界线及填写地形区对比表格,提升空间定位能力和地理信息处理技能。 人地协调观: 从“中华五岳”文化内涵与山区生态旅游开发中,感悟人地和谐共生的传统智慧与绿色发展理念,形成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中国四大高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的能力。 第1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四大高原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七律·长征》和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诗中‘五岭逶迤腾细浪’中的‘五岭’指哪些山脉 它们在地形上对红军行军造成哪些困难 ”“红军为何选择绕开四川盆地,转向川西山地 ” 承转:地形是自然的屏障,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今天我们学习中国山脉的分布与四大高原的特征。   以诗词与历史事件激发兴趣,引出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制约。 教 学 过 程 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