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的疆域 本节《中国的疆域》是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核心内容,作为中国地理的开篇章节,既承接七年级世界地理中关于国家地理位置的学习,又为后续中国人口、地形、气候等专题奠定空间认知基础。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伟大的祖国,二是辽阔的疆域,三是众多的邻国。通过地图(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从半球、纬度、海陆三方面分析中国的位置特点,强调“海陆兼备”的独特性,直观展示中国地理特征,培养区域认知能力。通过数据(陆地面积、邻国数量、海域管辖范围)与案例(奥运时空差异)体现疆域广大的特点,通过真实情境引发探究,提升综合思维。中国濒临的海洋及永兴岛卫星影像渗透人地协调观与国家主权意识。“绘制我国轮廓图”活动,分步骤引导学生实践,强化地理实践力。 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如世界地理中的大洲大洋分布、经纬线概念等,这为他们理解中国的地理位置提供了良好的铺垫。然而,对于较为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复杂的数据分析,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难。此外,学生在绘制地图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技能欠缺,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支持。在心理特征方面,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初期,好奇心强,喜欢参与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考虑到班级内学生的基础差异较大,教师还需关注个体差异,适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跟上进度并有所收获。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与疆域特征,说明南海诸岛是中国领土的组成部分,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增强国家版图意识与海洋权益意识。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通过读图,准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对比周边国家,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 综合思维: 理解中国海陆兼备的地理位置对经济、文化、国际交往的影响。 地理实践力: 通过绘制中国轮廓图,提升地理空间表达能力。 人地协调观: 树立海洋资源保护意识,增强国家领土主权观念,理解海洋国土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守护“蓝色国土”。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准确描述中国的地理位置(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2.理解中国地理位置的独特优势; 3.掌握中国陆地面积、海域管辖范围、邻国数量等数据。 难点: 1.理解“海陆兼备”对经济、文化、国际交往的综合影响。 2.绘制中国轮廓图,准确标注重要地理事物; 3.理解海洋国土的重要性,思考如何守护“蓝色国土”。 课题 中国的疆域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呈现教材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时北京与喀什的不同景象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期间张家口与三亚的不同景象图。 同学们,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风采。但你们是否想过,为什么同一时间北京夜幕降临,新疆喀什仍是白天 冬季奥运会的张家口冰天雪地,海南三亚却温暖如春 学生尝试回答。 以学生熟悉的北京奥运会为切入点,激发兴趣,引出疆域差异问题。 教 学 过 程 承转:中国究竟有多大 大到可以“装下”不同的昼夜和季节!接下来,我们通过地图和数据分析,一起揭开中国疆域的神秘面纱。 一、中国的地理位置 教师展示教材图“中国在世界上的位置”。 自主学习:优越的地理位置 1.从东西半球看,我国位于 半球;从南北半球看,我国位于北半球。 2.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带,南部部分地区位于 带。 3.我国位于 东部、 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 的国家。 课堂探究一 中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课件展示: (1)与俄罗斯、巴西相比,中国纬度位置有何不同 说说中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