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本节教材围绕“中国的土地资源”,紧扣课程标准,体现地理核心素养。教材通过农田、森林、草原、城市等典型土地利用图片切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土地类型的利用方式,思考“因地制宜”的利用原则,理解人类活动与土地资源的依存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 本节教材包括“人多地少”“类型齐全”“区域差异明显”“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四个部分。在“人多地少”部分,教材通过“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我国人均土地仅为世界人均土地面积的2/5”的表述,直观呈现“人多地少”的国情矛盾,强调耕地资源的稀缺性。教材活动引导学生就我国与美国、印度的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以及我国人均草地、林地面积与世界人均数进行比较,旨在引导学生思考土地资源与自然条件和人口数量的关系,渗透人地协调观和区域认知。在“类型齐全”部分,教材通过数据描述和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展示耕地、林地、园地和草地等土地类型的分布,设计“调查家乡土地利用类型”任务,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场景,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体现地理实践力。在“区域差异明显”部分,教材首先在正文部分阐述了我国各类土地资源在空间分布和土地生产力两个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然后通过中国耕地分布图、中国林地分布图、中国草地分布图,引导学生读图掌握我国耕地、草地、林地的空间分布特点,渗透区域认知。在“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部分,教材正文阐述我国耕地、林地和草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教材活动通过“退圩还湖”的生态意义,让学生理解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平衡,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图和图表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有一定的兴趣和好奇心,但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地理现象理解起来可能会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直观的图表和实际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土地资源的相关知识。此外,学生在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方面的能力也需要进一步培养,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探究活动,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 【内容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征,举例说明土地资源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认识开发、利用、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意义。 【核心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1.读相关统计图,从数量和类型两大方面总结我国土地资源的基本国情。 2.读图分析中国土地资源农业用地的分布差异。 综合思维: 结合气候分布图和地形分布图,总结中国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与气候和地形的关系。 人地协调观: 1.总结各类土地资源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关系。 2.举例说明各类土地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日常生活造成的影响,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3.认识正确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中国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2.中国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 3.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难点: 1.理解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 2.分析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3.提出合理的土地资源保护措施。 课题 中国的土地资源 教学 步骤 过程与方法 设计意图 导 入 新 课 展示教材农田、森林、草原、城市图,提问: 1.根据以上几幅图片,谈一谈,当地居民是怎样利用这些土地的 2.关于土地利用方式,你还知道多少 通过直观图片和乡土案例引发兴趣,引出“中国的土地资源”的课题。 教 学 过 程 一、人多地少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人多地少”正文部分和印度、美国、俄罗斯、中国的陆地、耕地总面积以及人均耕地面积比较图,完成以下任务: 1.中国陆地面积居世界第几位 2.中国耕地总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分别是多少 3.中国陆地面积与美国差不多,为什么耕地总面积却少于美国,人均耕地面积更少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