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曹冲称象的故事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曹冲称象的故事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认识质量单位克、千克、吨,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结合实例感受1克、1千克、1吨的实际质量;在具体情境中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发展量感和推理意识。 2.教材特点: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以生活情境为载体,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等活动建立质量观念,《曹冲称象》作为“你知道吗?”拓展内容,隐含“等量代换”思想,是连接“测量”与“推理”的桥梁。 3.知识结构: 基础层:克、千克的认识→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拓展层:吨的认识→《曹冲称象》中的等量代换→综合实践应用。 4.资源开发:对比苏教版“称体重”实践活动、北师大版“动物体重”情境,补充“古代称重工具”“现代天平”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轻重”概念,部分知道“公斤”“斤”,但对“克、千克”的标准单位不熟悉;会用简单工具(如弹簧秤)。习惯通过动手操作理解知识,对故事、游戏类活动兴趣高,但抽象思维较弱,难以直接理解“等量代换”的原理。三年级学生具象思维为主,喜欢合作探究,对“曹冲称象”故事有初步认知,可利用故事驱动学习。 单元目标 1.认识克(g)、千克(kg)、吨(t),掌握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的换算;能结合生活实例描述常见物体的质量,会选择合适单位。 2.通过“掂、称、算”等活动,经历质量单位的形成过程;结合《曹冲称象》故事,初步感悟“等量代换”思想,能解决简单的代换问题。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量感、推理意识和创新思维;体会古人的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新授课) 第2课时:认识吨及质量单位换算(新授课) 第3课时:《曹冲称象》与等量代换的初步感悟(新授课+实践课) 第4课时:单元综合实践与解决问题(复习课+实践课) 第1课时:认识克和千克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测量”单元的基础,为后续学习吨和等量代换提供质量单位认知支撑。 2.核心素养:通过“掂、称”活动发展量感;通过记录数据培养数据分析意识。 3.关联内容:前导:生活中“轻重”的感性认识;后续:克与千克的换算、吨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知道物体有轻重,见过超市称重,部分会读电子秤数据,但是难以建立1克(如1枚2分硬币)和1千克(如2袋盐)的实际质量观念;易混淆“克”和“千克”的符号。他们喜欢动手操作(用天平称重)和小组竞赛(估测物体质量)。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克(g)”和“千克(kg)”,知道1千克=1000克,能正确读写单位符号。 2.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建立1克和1千克的实际质量观念,能估测常见物体的质量并选择合适单位。 3.感受质量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严谨的测量态度。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认识克和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 2.教学难点:准确感知1克的微小质量和1千克的实际重量,理解“1千克=1000克”的换算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活动:出示超市购物情境图(标有“500g苹果”“2kg大米”),提问:“图中的‘g’和‘kg’表示什么?为什么要标注这些数字?”引导学生发现“质量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活动:观察图片,自由发言,初步感知“g”“kg”与物体轻重的关联。 活动意图:从生活场景切入,让学生体会学习质量单位的意义,激活生活经验。 环节二:探究新知,建立观念。 教师活动1:认识“克”。出示1枚2分硬币,介绍“1克(g)”,让学生轮流掂一掂;展示羽毛、纽扣等轻小物体,提问:“这些物体用什么单位合适?”指导用天平称1克的物品(如1粒黄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