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毫米分米和千米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主题 毫米、分米和千米 单元内容 1.课标要求: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掌握相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结合实例感受1毫米、1分米、1千米的实际长度;发展量感和空间观念。 2.教材特点: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延续“生活情境+实践操作”模式,通过“量一量、走一走”等活动建立长度观念,毫米、分米是厘米和米的延伸,千米是大长度单位的拓展,三者共同完善长度单位体系。 3.知识结构: 基础层:毫米、分米的认识→与厘米、米的换算→解决实际测量问题; 拓展层:千米的认识→长度单位综合换算→生活中的估测与应用。 4.资源开发:参考“身体尺”(如1拃=1分米)、“校园测距”等实践活动,补充“古代步测”“现代激光测距”等跨学科素材。 单元学情 学生已掌握厘米(cm)和米(m)的概念,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但对“不足1厘米”“超过1米但不足10米”的物体测量缺乏单位认知;对“千米”完全陌生,难以想象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生喜欢动手测量(用直尺、卷尺)和游戏化活动(如“估测小能手”),但抽象思维较弱,对“1毫米的微小长度”“1千米的宏观距离”感知困难。 单元目标 1.认识毫米(mm)、分米(dm)、千米(km),掌握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的换算关系;能根据物体实际长度选择合适单位。 2.通过“量、比、走、估”等活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能估测常见物体或距离的长度。 3.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培养严谨的测量态度和空间想象能力。 单元实施 共4课时: 第1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新授课) 第2课时:认识千米及长度单位换算(新授课) 第3课时:长度单位综合实践与估测(实践课) 第4课时:单元复习与拓展应用(复习课+实践课) 第1课时:认识毫米和分米 课型 新授课 实践课□ 复习课□ 其它课□ 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位置:本课时是长度单位体系的延伸,为后续学习千米和综合换算奠定基础,是连接“厘米、米”与“千米”的桥梁。2.核心素养:通过直尺测量活动发展量感;通过单位换算培运算能力。 3.关联内容:前导:厘米和米的认识;后续:毫米、分米与米的换算,千米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能用直尺测量整厘米长度,但对“数学书厚度”“铅笔直径”等不足1厘米的物体,会忽略“毫米”的存在;对“课桌高度”等用厘米表示数字较大的物体,缺乏“分米”的中间单位认知。 难点:建立1毫米的微小长度观念,区分“分米”与“厘米”的适用场景。 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mm)和分米(dm),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能正确读写单位符号。 2.通过观察直尺、测量物品(如1分硬币厚度、课桌宽度),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能选择合适单位描述物体长度。3.体验测量的精确性,感受长度单位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相邻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准确感知1毫米的长度(如1分硬币厚度)和1分米的长度(如1拃长),理解“分米”作为中间单位的作用。 教学过程 环节一:情境冲突,引出新单位。 教师活动:出示数学书和课桌,提问:“用厘米测量数学书的厚度,结果是几厘米?(不足1厘米)测量课桌宽度,结果是几厘米?(约60厘米)”引导学生发现“需要更小的单位表示薄物体,中间单位简化大数字”。 学生活动:动手测量,发现问题(“数学书厚度不到1厘米”“课桌宽度用厘米表示数字大”),提出对新单位的需求。 活动意图:通过真实测量矛盾,激发学习新单位的必要性。 环节二:探究毫米,建立观念。 教师活动1:出示直尺,放大刻度细节,指出“1厘米之间的小格是毫米(mm)”,强调“1厘米=10毫米”;让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