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41198

2025年“中秋节”:明月映照家国情, 盛世华章共赏时(素材)

日期:2025-10-1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21次 大小:1431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5年,中秋节,明月,映照家,国情,盛世
    2025中秋节:中秋月圆念家国 (时评文章) 丹桂飘香,银蟾光满,又是一年中秋至。当明月悬于浩瀚苍穹、清辉洒遍神州大地,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基因的节日,总能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激荡起情感的涟漪。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2025“中秋节”传统节日相关的时评文章,来为我们的作文注入“新鲜血液”,为2026中考满分作文助力。同学们快来积累背诵吧! 中秋月圆念家国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我们又迎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秋节,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千百年来,中秋明月一直寄托着一代代中国人思乡想家的情愫。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明月照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鉴证民族传承的浩然之气。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在家国和民族危难之际,投袂而起不屈抗争,矢志不渝上下求索,为亿万国人的大团圆,以勇气、智慧和心血、生命谱写出恢宏的爱国壮歌。 在刚刚过去的9月,我们隆重而热烈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华民族历经千难万险,向着伟大复兴奋勇前进,深厚的家国情怀始终是重要的精神支撑。中秋明月,光耀九州,照亮人心。正是因为我们深切懂得“家和万事兴,国安享太平”的道理,为了美好生活不懈奋斗,才能汇聚起推动国家发展的浩荡洪流,又让国家发展的成果造福于每个国民、每个家庭。 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之夜,天南海北的人们举首共望明月。这轮明月,孔子、屈原曾仰望过,李白、杜甫曾吟咏过,因为有着一份文化的加持,中国人看到月光就会多一份亲切和温暖。这轮明月,寄托着先民对“家团圆、国昌盛”的朴素愿望,也映照着今朝九天揽月、火星漫步、北斗指路等现代化科技盛景。每一次托月寄思,都是对民族根魂的深切体认,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共鸣。 深厚的家国情怀,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标识之一。让我们在中秋佳节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涵育更加厚重的家国情怀,用奋斗的双手托举起更加灿烂的明天。 1.天上圆月,人间团圆,千百年来,中秋明月一直寄托着一代代中国人思乡想家的情愫。 2.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明月照耀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鉴证民族传承的浩然之气。 3.中秋明月,光耀九州,照亮人心。 4.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中秋之夜,天南海北的人们举首共望明月。 5.每一次托月寄思,都是对民族根魂的深切体认,激荡着深沉的历史回响与时代共鸣。 总有一轮明月,照亮归途与来路 丹桂飘香,银蟾光满,又是一年中秋至。 当明月悬于浩瀚苍穹、清辉洒遍神州大地,这个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基因的节日,总能在每一个炎黄子孙心中激荡起情感的涟漪。今年的国庆、中秋“双节”,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预计达23.6亿人次。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旷达,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祈愿,中秋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穿越千年时空,将团圆、和谐、家国的主题熔铸于民族血脉之中,成为我们相向而行的精神家园和文化坐标。 月亮,在中华文明的早期便被赋予独特意义。通常认为,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拜月和祭月活动,早在西周,就有中秋祭月仪式。但中秋作为一个正式的节日,奠基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月亮神话也出现于唐朝,为节日增添了浪漫绮丽的色彩。至宋代,赏月之风渐盛。明清时期,中秋节更被称为“团圆节”,其内涵不断丰富、形式日益多样,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永恒魅力,源于对“团圆”价值的深刻诠释。中华民族聚族而居,家庭和亲情生息相随,家人团圆成为我们的人生理想之一。唐代诗人殷文圭在《八月十五夜》中写下“万里无云镜九州,最团圆夜是中秋。”这种对团圆的深切向往,植根于农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