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西汉与东汉 :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汉武帝“有教学设计 一、设计理念 本课总体为情景教学法,“情景﹣探究﹣感悟”教学模式是一种感受性学习方式。这一模式的基本思路是教师在教学中以教材为基础,以课程标准为导向,把所讲教材的内容编制成有序的知识信息,辅助多种手段,如语言文字、视频、图片、等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历史,获取历史的启迪。这样能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课教师根据课文内容和课标要求,从“假如文物会说话”切入,通过文物独白,建构学习情境,通过“汉并天下”瓦当、汉兵马俑,“画像砖石”三件关键性文物串联起本课汉初“无为而治”、汉武帝“有为”而治以及东汉王朝兴衰的学习内容。 二、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的主线是:两汉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本课共有四个子目: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西汉的强盛、东汉的兴衰、两汉的文化。教学逻辑上,汉初休养生息形成“文景之治”及“汉承秦制”又有所损益为汉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和巩固奠定基础;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和东汉的"光武中兴"都对巩固统一度民族国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两汉大一统的局面,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上述基础上,中外文化交流空前繁盛,文学成就斐然,科技成就突出。 单元课题为“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本课上承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下接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交融,因此在本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生情况分析 本课教授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于"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汉武帝大一统等基本史实积累了一定的基础知识,但是深度方面,如西汉在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措施以及西汉兴衰的原因分析等方面还需要加深理解,且并未形成西汉、新朝、东汉的系统知识,缺乏全面把握的能力和理性认识。同时本课涉及的内容多,涉及人物多,时间跨度大,这就需要进一步理清线索,建立框架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理解两汉历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全面、客观的看待历史。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情况以及早期国家特征;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孔子、老子学说与百家争鸣局面及其意义;认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以及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 本课教学目标 总体目标:认识并理解汉武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措施和意义。 通过材料分析政治、经济、思想措施的历史背景,理解汉武帝“有为而治”是汉初休养生息后国力增强的必然选择,认识制度变革与社会发展的辩证关系,深化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巩固”时代特征的理解。(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 辩证评价察举制等历史事物的进步性与局限性,培养多维度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通过分析汉武帝时代“华夏民族完整统一”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对中华文明延续的奠基作用,增强民族尊严感与文化自信,树立维护国家统一的价值观。(爱国情怀) 认识两汉的衰亡的历史原因,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王朝的规律与教训,也让学生在两汉历史和文化中汲取更积极的价值,知晓其为中华民族立于世界之林中做出的重大贡献(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两汉巩固大一统秩序的措施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难点 认识两汉衰亡的历史原因,以此认识中国古代王朝兴衰的规律教训 五、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资源 历史图片、文字材料、多媒体资源 (二)教学方法 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环节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环节 导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