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二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考试 高三历史学科试卷 考试时间 75分钟 总分 100分 第工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大约在距今5000年前(冰川期过后),各地的文化开始向原来少有人居住的中原地区汇聚和交融,并使中原地区形成一种高于各地区的文化。史书记载的来自各地的氏族部落在中原地区发生接触和交战应是这一史实的反映。这反映出当时( ) A.中原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B.文明间的交流不断增强 C.一体化文明格局的铸造 D.早期国家形态初步形成 2.属邦是秦针对境内少数民族设置的管理机构,在秦统一六国前具有中央与地方双重属性,管理归服的“臣邦”和有蛮夷聚居的“道”;统一六国后,属邦与郡平级,主要在陇西地区辖有县、道,管辖界内的蛮夷和秦人。这一变化( ) A.使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B.促进了中央机构的完善 C.推动西北地区融入版图 D.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管辖 3.如下表是《唐朝部分时期宰相出身身份对比表》,它表明唐朝( ) 太宗 武宗 宣宗~昭宗 宰相总数 29 20 66 士族出身 17 6 32 庶族出身 12 14 34 庶族比例 40% 70% 51% A.中枢机构运行机制出现了调整 B.统治集团内部力量对比变化 C.科举选官制度淡化了门第观念 D.士族和庶族政治斗争较激烈 4.南宋初期,原产于北方的小麦和芦布价格猛涨。庄绰的《鸡肋编》载:“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陈旉的《农书》亦云:“(芋麻)一岁三收,中小之家,只此一件,自可了纳赋税,充足布帛也。”这表明( ) A.稻麦复种提高小麦价格 B.南宋初期出现经济危机 C.南迁之民不改生活习惯 D.政治变动影响经济状态 5.史载,为迁都北京,明成祖统治前期多次迁徙外地移民至河北地区:如永乐二年,朝廷曾下令迁徙江南富户于永平府的滦州(今滦县、滦南县)等城,以及河间府的沧州、景州(今景县)等地;永乐七年,命户部迁徙青州诸郡无业者于冀州;十四年迁山西民于藁城、晋州。这一做法( ) A.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B.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C.助推中央集权的加强 D.强化了民族交融的趋势 6.清朝学者戴震曾说:“古人之学在行事,在通民之欲、体民之情,故学成而民赖以生。后儒冥心求理,其绳以理严于商、韩之法,故学成而民情不知,天下自此多迂儒,及其责民也,民莫能辩。彼方自以为理得,而天下受其害者众也,”这一思想( ) A.否定了宋明理学的学术价值 B.凸显了重视人伦日用的经世济民情怀 C.代表了市民阶级的价值取向 D.突破了传统政治伦理并关心小民命运 7.《南京条约》签订以后,清政府在谈判具体细则时坚持以下原则:(一)在商业和私人交往方面让步,用贸易特权和友谊去收买外国的好战分子;(二)乞求于文明的等级制礼貌行为以及中国的整个文化优越感来设置各种限制。由此可知,清政府( ) A.以维护国家利益作为基本原则 B.维护传统意识形态 C.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力图弘扬中华文化 8.鸦片战争以后,苏州地区地方士绅设立义庄重构宗族,致使该地区义庄数量增长。到1911年,共设有义庄128个,而尤以道光咸丰同治时期居多,占比近70%。该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社会政治局势动荡 B.政府赋税压迫沉重 C.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列强侵略程度加深 9.1927年3月,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先后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汉口《民国日报》等刊发,引起广泛关注。其目录节选如下:该报告( ) 章题 节题 主要内容 第一章:农村革命 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 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 A.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蓬勃发展 B.改变了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 C.明确农民阶级应掌握革命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