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西省新十校协作体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 历 史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年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 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城内作答, 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国:高考范围。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 目要求的。】 1.下面是内蒙古浑河下游地区仰韶文化时期(距今约7000~5000年)至龙山文化时期(距今约4600~ 4000年)的聚落分布示意图。这一分布变化折射出 e。 仰韶时代晚期 龙山时代早期 龙山时代晚期 A农耕技术取得局部突破 B.先民生存空间不断拓展 C,社会层级分化趋势明显 D.区域协作机制逐步完善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正史如(地理志》多聚焦政区沿革,但民间兴起的博物典籍却广泛记载南北山川道 路、风俗物产;其中万震的(南州异物志》、嵇含的《南方草木状》、徐衷的《南方草物状》、裴渊的(广州记》 等被后世广泛引用。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 A.政局动荡削弱官方学术主导地位 B.知识体系突破传统经史范畴 C,地理认知的提升依赖学者的游历 D.区域开发推动认知需求拓展 3.初唐至盛唐时,文人常以闲适心境描写田园生活,如王绩称:“东川聊下钓,南亩试挥锄。资税幸不及,伏 腊常有储”。中唐德宗以后,诗人的创作内容则日趋沉重,且愈发关注下层社会,如孟郊写道:“士有百役 身,官无一姓宅。丈夫耻自饰,衰须从飒白(衰白)”。这一变化可用于说明当时 A.赋税制度变革的社会影响 B.官僚体系膨胀的消极后果 C儒家民本理想的实施障碍 D.社会阶层流动的制度壁垒 【高三年级第一次联考·历史第1页(共6页)】 N-G 4.《史记·赵世家》记载:程婴携赵氏孤儿“俱匿山中”,十五年后复仇。元杂剧《赵氏孤儿》中则记叙道:程 婴携赵氏孤儿投奔屠岸贾门下,使其认仇为父、习仇之艺,二十年后手刃仇敌。这一情节变动 A.蕴含着时代政治的隐喻色彩 B.旨在强化戏剧冲突的艺术效果 C.凸显了儒家伦理的教化功能 D.体现了市民文化的通俗化倾向 5.清朝中期以前,商业发展与城镇化促使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但这并没有让国家的所有百姓得到关照, 总有一部分人无法融入生产性经济活动之中。他们的出路最终是向社会的下层流动,沦为乞丐等。这 反映出 A.城市化加剧农村经济依附性 B.近代前夕盛世下的危机 C.传统经济结构阻滞转型效能 D.城乡流动伴随阶层固化 6.下表为1840~1889年法国传教士在上海、北京、芜湖、昆明、太原五地活动的人数变化情况。这一变化 反映了 时期 1840~1849年 1850~1859年 1860一1869年 1870一1879年 1880~1889年 城市 上海 5人 8人 约20人 约60人 约100人 北京 无记录 2人 5人 8人 14人 芜湖 无记录 无记录 无记录 2人 15人 昆明 无记最 2人 4人 8人 12人 太原 无记录 无记录 2人 5人 10人 A.条约体系深化扩大列强特权 B.近代西学东渐的不断深入 C.法国在华殖民势力持续扩张 D.清廷对传教士态度的改善 7.民国初年,“在商言商”是多数商人格守的信条。商界虽要求增加参议院席位,其意图仅为“使政府有所 咨询,而商人得以陈述商情…庶于官商交际之间,无扦格(互相抵触)不通之弊”。由此可知,当时 A.商人群体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 B.资产阶级未能引领革命发展方向 C,民主政治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D.实业救国思潮影响社会政治实践 8.据老红军方桂英回忆:1933年2月,作为儿童团团员的她在和同伴巡逻时发现两人慌张入城。盘问时 对方自称是逃壮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