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第九中学 2025-2026 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历史 10月月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 1.5分,共 60分) 1. A 2. B 3. D 4. A 5. A 6. A 7. C 8. D 9. C 10. A 11. B 12. B 13. D 14. B 15. C 16. A 17. A 18. D 19. A 20. B 21. A 22. B 23. B 24. B 25. C 26. B 27. B 28. D 29. C 30. D 31. A 32. D 33. B 34. C 35. C 36. A 37. A 38. C 39. C 40. A 二、非选择题(共 40分) 41. 史料实证与史料辨析(20分) (1) 史料类型及相符事件(4 分) 史料类型:一手史料(或实物史料、考古史料)。(2分) 相符事件:秦王政十七年攻韩、十八年攻赵、二十二年攻魏(梁)、二十八年 始皇过安陆。(任答 2点,2 分) (2) 质疑观点及真实性辨析(10 分) 质疑观点:钱穆认为诸侯兵不可能见烽同至,举烽传警是汉代备匈奴的制度, 骊山之役是幽王主动讨申无需举烽;平势隆郎认为“烽火戏诸侯”需以君主权 力足够强大为前提,与当时背景不符。(2分) 真实性辨析:“烽火戏诸侯”的真实性存疑。(2分)理由:①《史记》记载 带有故事性,可能存在后世演绎成分;(2 分)②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系年》 详细记载了幽王因废长立幼引发政治斗争,被申国联合西戎攻灭的过程,未提 及“烽火戏诸侯”;(2 分)③钱穆指出的举烽制度时代错位及军事逻辑矛盾, 进一步说明该典故可信度较低。西周灭亡的本质是王室内部权力斗争与民族冲 突,而非“烽火戏诸侯”导致的失信。(2分) (3) 新出土史料的价值(6分) 补充文献记载的不足:如睡虎地秦简《编年记》填补了秦代基层官吏生活及 战争细节的记载空白。(2分) 印证或修正文献记载:如《编年记》与《史记》对秦统一战争的记载相互印 证,清华简《系年》修正了《史记》中“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性描述。(2 分) 推进对历史时期的深入认识:为研究秦代政治制度、西周灭亡原因等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证据,拓展了历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2分) 42. 中华文化兼收并蓄,包容启新(20分) (1) “仁”的思想内涵及提出背景(6分) 思想内涵:核心是“爱人”,即对人尊重和有同情心;实现途径是“克己复 礼”,通过约束自身道德以符合礼的要求;政治上主张“为政以德”,强调统 治者以身作则的道德感化。(3 分) 提出背景:春秋后期,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宗法制瓦解,“礼崩乐坏”,社 会动荡不安;孔子期望通过恢复西周礼乐政治,解决社会矛盾。(3分) (2) 南北朝服饰特点及产生原因(6分) 服饰特点:①汉族服饰吸收胡服形式,胡服(如裤褶)广泛流行于民间;②少 数民族政权统治者采用汉族服制礼仪,朝祭等礼仪之服沿袭秦汉旧制;③各民 族服饰在自身传统基础上融合改进。(3分) 产生原因: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民族杂居局面形成;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频繁,民族交融加强;部分少数民族统治者推行汉化政策(如北魏孝文帝改 革)。(3 分) (3) 北魏孝文帝民族融合政策及影响(8分) 推进民族融合的政策:①迁都洛阳,将都城从平城迁至中原地区;②推行汉化 措施,包括穿汉服、说汉话、改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通婚姻(鼓励鲜 卑贵族与汉族士族联姻)、改籍贯(将鲜卑贵族籍贯改为洛阳)等。(4分) 影响:①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加速了鲜卑族的封建化进程;②推动了中原 地区经济文化的恢复与发展;③为后来隋朝统一全国奠定了民族基础;④丰富 了中华文化的内涵,推动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发展。(4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