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67053

第三单元 大数加与减(二)第5课时《里程表》(二)说课稿

日期:2025-11-15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2454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第三,单元,大数,5课时,里程表,课稿
  • cover
探技术融合之路,建问题解决之模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3年级三单元第5节课内容,我们是在学习了三位数连加、连减及加减混合运算和里程表(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已经初步学会用线段图表示各数量间的关系,也积累了解决“断尺”问题和经过时间等实际问题经验,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知识基础。本节内容侧重让学生解决出租车里程表中相关的加与减的实际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除了找准数量关系,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就是信息的理解和获取。大家都知道里程表难就难在信息的理解,为此,我们想到了与之相关又与学生更为密切的跳绳视频作为情景引入,表格里的信息非常抽象,那如何让孩子直观地理解呢?所以我们想到了专门做一个实时拨付的视频,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理解信息,发展学生的画图读图能力,数形结合准确找到数量关系。我查阅了一下,发现人教版和苏教版都没有里程表这个内容的学习,只有北师大版本才有,我想这也是北师大版教材的一大特点,就是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题材的多样性,反映多元丰富的数学世界。 二、学情分析和重难点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思维发展有了质的变化,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有了以前的学习,大多孩子有意识去留意生活中的数学。现在几乎家家都有车,但通过课前调查,有83%的学生表示没有关注过汽车里程表读数的事情,即使听家长谈到里程表上的读数,大多是以“已经跑了几万公里”这样的语言描述,只关注量,不关注读数。所以对表格里的数表示的实际意义,有近80%的学生认为是当天行驶的里程数。 为此,如何读懂“里程表”中每个数据的实际意义,就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把表格信息转化成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 基于学情和重难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学生独立解答、独立思考、知识的迁移、合作交流等多方面的能力。 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来说说教法和学法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探索问题、并用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观察、自主操作、合作交流中学习新知 下面我来具体说说我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本节课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跳绳导入,贴近生活 三年级的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很难理解读数的含义,所以选用跳绳作为素材,让学生观看跳绳视频,记录每次断绳时的读数,初步理解表格中的读数并不完全是跳绳的个数,这些数据是累加的。一定程度上降低认知难度,便于知识迁移。 里程迁移,探究新知 播放视频,理解信息 虽然孩子在跳绳中对累加读数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里程表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很陌生,理解起来很抽象,所以利用开车实时播放的视频,让孩子直观看到读数的变化,边看边记录,在操作的过程中加深对里程表读数的理解。有了视频的加持,孩子们都能感受表格里的数据是读数,而并非里程数。 画图分析,找出关系 理解信息是为了解决问题作准备,马上提出问题,星期一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自由表达,产生认知冲突,根据里程表一的经验,引导学生画线段图理解读数信息,并借助生活经验找到数量关系,也就是星期一结束读数-星期一开始读数=星期一行驶的里程数,列出算式160-35=125千米,数形结合,让全班孩子都能直观地看出并理解数量关系。 借助解决星期一的经验,马上追问如何解决星期二行驶了多少千米?学生找到数量关系,用星期二的结束读数-星期二的开始读数=星期二行驶的里程数,有学生突然发现没有告诉星期二的开始读数,引发学生的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