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第2课时 种子的萌发 年级 七年级 授课时间 1课时 课题 第1节 种子萌发形成幼苗 第2课时 种子的萌发 教材分析 教材内容定位 1.课题位置:本课时是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史》第一节《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第二部分。整个第五章旨在让学生了解绿色开花植物从种子萌发到开花结果,产生新种子的完整生命周期,而“种子的萌发”正是这个生命周期的起点,具有奠基性的作用。 2.知识构成:第一课时已经学习了种子的结构,学生知道了双子叶和单子叶植物种子中各部分(种皮、胚乳、子叶、胚根、胚芽、胚轴)的结构与功能。本课时则在此基础上,重点探究种子萌发这一动态过程所需的条件和萌发过程本身。它既是种子结构知识的应用和延伸,也是后续学习“营养器官的生长”、“生殖器官的生长”等内容的必要前提。 教材内容分析 师大版教材本节内容编排具有以下特点: 1.探究活动先行:教材通常以“活动”或“探究”开头(如“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遵循“先实践,后理论”的认知规律。 2.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教材配有清晰的种子萌发过程图,将胚根突破种皮、发育成根,胚芽伸长、长出茎和叶的过程可视化,帮助学生克服难点,建立动态表象。 3.注重联系实际:教材在得出结论后,往往会设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或“科学技术社会”栏目,讨论如何将种子萌发的条件应用于农业生产(如春播、地膜覆盖、测定种子发芽率等),体现了STS教育理念,让学生学以致用。 4.结构功能相统一:本节内容完美体现了生物学“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回顾第一课时的知识,将子叶/胚乳(提供营养)、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叶)的结构与它们在萌发过程中的功能紧密结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阐明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 2.阐明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 3.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按顺序描述种子吸收水分、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的过程。 4.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学生能够理解“种子萌发环境条件”探究实验中的对照设置和变量控制。 【素养目标】 1.科学探究: 通过分析“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科学思维: 培养学生基于实验现象和结果,运用归纳与概括的方法,得出科学结论的能力。 3.生命观念: 形成“种子是活的,具备发育成新植株的潜能”的生命观念,体会植物生命周期的延续。 4.社会责任: 将所学知识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如春播、选种、灌溉、松土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 2.描述种子萌发的过程:按顺序描述种子吸收水分、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的过程。 【教学难点】 1.“种子萌发环境条件”的探究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计原理和变量控制。 2.种子萌发过程的动态想象与理解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 流传千年的农谚,蕴含着古人丰富的农业生产智慧。 思考一下: 为什么偏偏要在“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而不是在冬天或者盛夏呢? 思考农谚中包含的生物学知识。 新知探究 一、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任务一:种子萌发的过程】 认真观看种子萌发过程的视频,思考种子萌发的过程中胚的各部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并尝试总结种子萌发的主要过程。 【教师任务】 学生总结种子萌发过程,教师给予补充。 进行拓展性提问,如:我们食用的蔬菜、萝卜、豆芽等是由胚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呢。 课前发好豆芽,制作成视频,提供给学生回家实践的经验。 【任务二: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条件】 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种子不能萌发,有可能是什么原因? ( ① )小组内一起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阅读课本120页的实验设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