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4019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333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河南省,南阳市,六校,2025-2026,学年,高二
  • cover
2025年秋期六校第一次联考高二年级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礼记·礼运》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史记·夏本纪》载:“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伯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原始农业衰落导致氏族联盟瓦解 B.部落联盟首领的权力逐渐私有化 C.郡县制的确立推动中央集权形成 D.儒家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2.东汉顺帝时期,尚书令左雄上书建议:“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这一建议被朝廷采纳并推行。与之前相比,察举制这一变化意在 A.确保人才选拔的公正和公平 B.扩大对人才的选拔范围 C.改变人才的选拔标准和程序 D.选拔具有真才实学人才 3.汉到魏晋南北朝,律令儒家化从司法实践中的“引经决狱”,逐步发展为法典中儒家伦理的制度化、条文化,儒家的道德准则日益成为法律的核心价值。下列关于“律令儒家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A.推动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B.维护了统治阶级的特权 C.规范和完善了封建法律 D.有利于司法的公正公平 4.武则天执政时期,宰相刘祎之因私下批评“太后临朝称制”,被人告发。武则天震怒,命肃州刺史王本立审问。王本立宣读太后敕书时,刘祎之质问道:“不经凤阁鸾台,何名为敕?”(注:凤阁即中书省,鸾台即门下省,唐制规定诏令需经两省审议颁布)。武则天闻之更怒,乃赐死刘祎之。上述材料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实质是 A.唐朝的丞相权力逐步趋于衰微 B.儒家伦理是维系统治的核心纽带 C.皇权与相权矛盾贯穿政治始终 D.专制皇权凌驾于制度与法律之上 5.《文献通考·兵考》载:“(宋)太祖鉴前代之失,集精锐于京师,以备宿卫征伐······藩镇皆自知兵力精锐非京师之敌,莫敢有异心。”《宋史·职官志》亦载:“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遇有军国大事,则中书、枢密院同议进呈。”上述材料反映北宋 A.通过分化事权实现权力制衡与集中 B.以严刑峻法保障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依靠扩大军队的规模强化国防能力 D.致力于防范地方军队将领拥兵自重 6.万历六年(1578年),张居正针对明朝中后期“官场因循苟且,官吏玩忽职守”的积弊,颁布《考成法》。规定“定程限,立文簿,月终注销。抚按稽迟者,部院举之;部院容隐欺蔽者,六科举之;六科不觉察,则阁臣举之。月有考,岁有稽。”这一制度将考核与奖惩直接挂钩。这一措施旨在 A.削弱六部权力强化内阁权威 B.整顿国家吏治提高行政效率 C.完善监察体系加强中央集权 D.完善选官制度缓解统治危机 7.1901年,清廷发布上谕称:“······著自明年为始,乡会试头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进一步规定,科举考试“首场试史论及洋务策,二场试时务策及算学、格致、西艺等,三场试经义,且经义亦须参用新说”。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近代教育开始起步 B.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C.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D.教育呈现新旧交替特征 8.1917年,孙中山总结护法运动失败原因道:“革命之破坏不能了彻,建设不能进行,皆因程序紊乱所致。”他批评辛亥革命后“未经军政、训政两时期而即入于宪政”,导致“反革命势力凭藉《临时约法》肆其恶”。根据材料,孙中山认为民国初年共和建设失败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