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4380

15.1《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0-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82次 大小:25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5.1,谏太宗十思疏,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统编
  • cover
15.1《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积累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思维发展与提升 学习《谏太宗十思疏》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掌握魏征的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高超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说话技艺;学习《答司马谏议书》层次清晰,条理分明的结构。 审美鉴赏与创造 品味两篇文章的说理艺术;鉴赏文章的语言美和结构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接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体会王安石坚持改革,决不为流言俗议所动的决心。 教学重点 诵读、领悟、背诵全文;作者的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 教学难点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领略《答司马谏议书》简明扼要,铿锵有力的词语的运用。 教学要点 师生共同探究学习《谏太宗十思疏》。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读:知人识体 1.导入新课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 2.作者简介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 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 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 3.文体知识 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637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 奏疏、章表:古代官吏书写给君主的文书,皇帝用朱砂红笔亲手批谕后发还原奏人。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王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书”,到了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章表分用以谢恩为“章”,用以陈述事实为“表”。奏疏的内容有多个种类,包括言事、对策、请安等。 4.写作背景 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 二、听读:感概知貌 1.听课文朗读 注意停顿,并粗知句义。 2.揣摩句内停顿 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3.连读整体把握 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 三、细读:咬文嚼字 1.小组合作探究 每4个同学为一组,左边的同学探究第一段,中间的同学探究第二段,右边的同学探究第三段,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上台展示。 要求:1人朗诵,1人指出该段的重要词语,1人翻译,1人挑出该段的成语并解释。 2.小组展示探究成果(以下仅为预设) ⑴第一段 本段重要词语: ●固:培土加固。 ●根本:树的根。 ●德义:德政与信义。 ●明哲:明哲的圣人。 ●不胜:不堪。 本段重要成语: ●居安思危:处于安逸的环境里,要考虑可能出现的危险和困难。 ●戒奢以俭:防备奢侈,做到生活节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