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西周时期,统治者提倡“敬天”,强调“四时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远之”,法家强调“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庄子主张“时祀尽敬而不祈喜”。这一变化反映出,先秦诸子( ) [A] 注重关注人世现实 [B] 沿袭西周天命思想 [C] 提倡融合百家精华 [D] 着意迎合诸侯需求 【答案】 A 【解析】 西周统治者提倡敬天,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淡化“敬天”,反映了在大动荡时期诸子主张关注人世现实,淡化神秘色彩,故选A项;先秦诸子淡化西周天命思想,而非沿袭,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项;材料中只反映了诸子的主张,没有诸侯需求的信息,排除D项。 2.《管子·四时》中写到,阴阳变化是天地的根本道理,四时运行是阴阳的根本规则,刑德适合四时则生福,违背四时则生祸。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这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 ) [A] 崇德尚贤 [B] 道法自然 [C] 顺应民意 [D] 以农为本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法自然”是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根据材料“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可知,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道法自然”,B项正确;“崇德尚贤”指的是崇敬有道德的人,崇尚有才能的人,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顺应的是自然规律,不是民意,排除C项;“以农为本”是重视农业,“君王要按时节推行政令,春夏施德,秋冬施刑”指的是顺应自然规律来施政,不是“以农为本”,排除D项。 3.古汉语中“文化”一词的“文”本意指“纹理”,后引申出“人为修养和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意思是“改变”;“文”与“化”合成一个词使用,有“以文化人”之意。据此可知,“文化”一词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是( ) [A] 人文精神 [B] 道法自然 [C] 和而不同 [D] 自强不息 【答案】 A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文化”一词的核心内涵是文治教化,有利于塑造人的气质、提升人的精神、维护社会秩序,体现了人文精神,故选A项;“道法自然”强调自然而然,无为而无不为,不刻意,不造作,排除B项;“和而不同”强调在保持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和谐统一,排除C项;“自强不息”指努力向上,奋发图强,排除D项。 4.文字是保存和传达语言的一种书写符号。下面依次是“亚”的甲骨文、金文、小篆、楷书及现代汉字的书写形式。据此可见( ) [A] 文明起源多元一体 [B] 文化交流丰富多彩 [C]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D]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 【答案】 C 【解析】 源远流长,比喻历史悠久,根底深厚。据材料“亚”字字体几千年来的演变过程可知,“亚”字整体变化不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汉字演变基本上万变不离其宗,这能够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故选C项。材料强调“亚”字字体在时间发展上的演变,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涉及文化交流,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博采众长,排除 D项。 5.《礼记·中庸》说“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古今贤文》说“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论述的主旨强调应该尊重( ) [A] 文明的互补性 [B] 文明的同一性 [C] 文明的排他性 [D] 文明的多样性 【答案】 D 【解析】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体现了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繁荣,故选D项。 6.汉朝时期,董仲舒认为:“国之所以为国者,德也;君之所以为君者,威也。故德不可共,威不可分……是故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执其权,以正其臣。”这反映出董仲舒思想的特点是( ) [A] 突出君主权威与独尊地位 [B] 汲取儒法之长并加以糅合 [C] 认为治国理想境界是尊崇儒术 [D] 强调大一统与时代需求的结合 【答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