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拿来主义 鲁迅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2、领会“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把握“拿来主义”的时代意义。 鲁迅(1881— 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改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是他1918 年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者简介 《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杂文数量极多,题材广泛,形象鲜明,论辩犀利,文风多变。 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散文以追忆儿时往事为主,平易晓畅,风趣生动。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鲁迅的小说取材于当时病态的现实社会,旨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1921 年创作的中篇小说《阿Q 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小说集 散文、散文诗集 杂文集 作品简介 《拿来主义》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1934年。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长期的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对外来的东西产生了恐惧,甚至有一种盲目排外的情绪。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报道,提到美术家刘海粟、徐悲鸿去国外举办美术展览和梅兰芳准备应邀前往苏联演岀的事情,并赋予其“发扬国光”的意义。《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就是鲁迅针对这些现象,对当时思想文化问题的一个发言。 写作背景 杂文是一种直接、迅速反映社会事变或动向的文艺性论文。 关于杂文 1.短小、活泼、犀利、隽永。 2.既有议论性,又有文艺性。 3.题材广泛,形式多样。 4.感情饱满,形象鲜明。 特点: 鲁迅语录 1、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勇者愤怒,抽刃更向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更向弱者。 3、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4、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自诩(xǔ) 残羹(gēng) 冷炙(zhì) 冠冕(guān miǎn)堂皇 骨髓(suǐ) 吝啬(lìn sè) 蹩(bié) 孱头(càn) 礼尚往来:礼节上重在有来有往。尚:崇尚,重视。 自诩:自我夸耀。 譬如(pì):比如。 课文字词 梳理文脉 揭露批判“送去主义”,为提出拿来主义作铺垫。 (为何要拿来?) 第一部分 ( 1--6) 阐明“拿来主义” 的具体内容。 (拿来主义是什么?怎样拿来?) 第二部分 (7) (8-9) 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拿来的意义?) 第三部分 ( 10 ) 常规逻辑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先破后立 思考:写“拿来主义”,为何花费那么多笔墨写其他“主义”? 2.提出“拿来” 5.主张“拿来主义” 7.“拿来主义”内涵 8、9、10.如何“拿来” 学习任务1:通读全文,按照段落顺序找出文本中所有出现“拿来”的段落,勾画文中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礼尚往来”的礼仪, 说道:拿来! 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学习任务2:除了写“拿来”,其他段落又写了什么? 2.提出“拿来” 5.主张“拿来主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