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另一件是,有个叫张国安的叛徒,杀害抗金首领耿京,立马横刀,亲率50骑兵,昼夜奔袭,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叛徒,接着又以雷霆之势突出重围,奔袭千里归来。 第一件是,有人盗走帅印叛变投敌,他单骑快马,连追三天三夜,将其斩于马下,提头而归。 英雄本色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文章中的典故,体会用典的妙处,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3.感受辛词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体会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4.体味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学习目标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辛弃疾的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和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词里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因此,这首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写作背景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诵读全词感诗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xiè xū bì 初读这首词,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合作探讨任务 初识典故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情探明典故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用典的作用:使诗歌典雅,富于文采;怀古伤今,咏史明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用孙权典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占据江东。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抒情怀: 仰慕英雄 惋惜 暗讽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探究典故明真情 思考讨论: 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又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