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078100

山东省临沂第一中学南校区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日期:2025-10-14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3次 大小:13481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学期,试卷,历史,质量检测,阶段性,第一次
  • cover
临沂一中南校区2023级第一次阶段性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2025年10月 出题人: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公元前712年,滕侯、薛侯去拜见鲁隐公,薛侯以“先封”为由要求行礼位置的次序在前,滕侯反驳说:“薛,庶姓也,我不可以后之。”于是,鲁隐公安排滕侯在先。鲁隐公的做法 A.改革了晋谒礼仪 B.激化了嫡庶矛盾 C.破坏了分封制度 D.维护了宗法秩序 2.诸子百家对历史演进的阐释存在显著分歧。儒家孟子推崇“三代之治”,以尧、舜为仁政典范;道家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向往结绳记事的远古社会;法家商鞅强调“世事变而行道异”,反对效法古代;阴阳家邹衍则以五行相胜解释夏、商、周、秦的兴替。这表明 A.各派思想家均以复古作为政治理想 B.历史理解差异促成学派分庭抗礼 C.诸子通过重构历史以规划未来秩序 D.各派依托历史资源因应社会变革 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多次巡行天下,考察多地风情,往往刻石记功,如琅琊石刻载:“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尊卑贵贱,不逾次行”,“以明人事,合同父子”等,顾炎武指出“秦之任刑虽过,而其访民正俗之意固未始异于三王也”,这表明秦朝 A.重建西周等级制度 B.重视整顿社会风俗 C.确立儒家意识形态 D.首创重农抑商政策 4.汉画像砖是模印或捺印有图像的砖,风格处于绘画与雕塑之间。下图是一幅表现劳动人民插秧场景的画像砖拓片。该图 A.反映了坞堡庄园经济的具体特点 B.佐证了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 C.表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风格 D.提供了研究汉代经济的史料依据 5.下表为与隋炀帝相关的四则材料及其解读。其中解读合理的是 选项 材料 解读 A (唐)李渊:(炀帝)巡幸无度,穷兵极武,喜怒不恒,亲离众叛。御河导洛,肆舳舻而达江 否定运河沟通南北的作用 B (唐)罗隐:当时天子是闲游,今日行人特地愁。柳色纵饶妆故国,水声何忍到扬州 感叹扬州因运河荒废而繁华不再 C (宋)张泊:炀帝开映以奉巡游,虽数堙废,而通流不绝,终为国家之用者,其天意乎 说明隋朝灭亡的历史必然性 D (宋)范仲淹:昔炀帝盘游淮句,违远关中,唐祖据之,隋室遂倾 强调隋唐政权更迭的地理因素 6.唐德宗建中元(780)定两税法,规定户税征钱,地税征谷物,而物轻钱重,民以为患。税法行四十年后,税额如故,当年若纳绢二匹半者,今需八匹,约要三倍之多,故农人日困,末业日增。这可用以说明,当时 A.征税标准渐以人丁为主 B.货币贬值加重农民负担 C.以庸代役利于农业生产 D.税法改革促进商业发展 7.南朝乐府民歌分为以建康为中心的“吴歌”和以江陵为中心的“西曲”两类。有些诗歌以城市为歌名,如“江陵乐”“襄阳乐”等,多描写女子送别商人远行;有些诗歌直接以商人为歌名,如“估客乐”“贾客词”。这反映出南朝 A.城市商业贸易的发展 B.礼乐制度文明的先进 C.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 D.文学艺术体裁的创新 8.据《文献通考》记载,宋徽宗宣和(1119—1125)末年有节度使60人,其中亲王、皇子26人,宗室11人,前执政2人,大将4人,外戚10人,宦官7人。这表明北宋 A.利用宗室贵戚节制地方 B.对地方权力分配作了调整 C.权力分割影响了行政效率 D.实现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9.宋代,理学家张载、程颐、朱熹等纷纷提出重建宗族制度的主张;文臣范仲淹建“义庄”,积极强化宗族势力,欧阳修、司马光、苏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