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三单元 课题 《加法和减法的关系》 课时 一课时 课标要求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数与代数”领域对第二学段(1-3年级)的要求:结合具体生活情境,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认识“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发展运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体会数学运算的内在联系与实用性。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数与代数”领域中“运算关系”的基础内容,以“买两种书一共用多少钱”的实际问题为载体,先通过加法算式引出,再引导学生推导另一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进而总结“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这部分内容是学生理解加、减法内在联系的关键,为后续学习加减法的验算、四则运算的关系及方程思想奠定基础。在编排上遵循“实际问题→算式推导→关系总结”的路径:先创设“购买两种图书”的生活情境,引出加法算式;再通过“想一想”环节,引导学生根据加法算式推导对应的加法和减法算式;最后通过“议一议”,结合算式抽象出“加数+加数=和,和-加数=另一个加数”的关系,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体现从“具体情境”到“抽象关系”的认知过程。 学情分析 学生已熟练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解决简单的加、减法实际问题,但对“加、减法之间的内在关系(逆运算)”缺乏系统认知,多停留在“计算技能”层面,未上升到“关系理解”层面。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能通过“买图书”的情境理解加法求“总数”的意义,但将“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的推导关系抽象为“逆运算”概念时,需要借助直观的算式对比、操作来辅助理解;自主归纳加、减法关系的能力较弱,需教师引导。 核心素养目标 1.能根据加法算式正确推导出相应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熟练运用加、减法各部分的关系进行算式变形与计算。2.通过“加法算式→减法算式”的推导过程,推理出“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的结论,培养逻辑推理能力。3.建立“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的数学模型,体会加、减法运算的内在联系。4.能运用加、减法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能运用加减法之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温故 复习提问,温故孕新1.小动物们应该上哪节车厢呢?2.看图写算式。 学生独自完成,然后集体订正。 通过复习旧知,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同时为后面学习新的知识做准备。 二、引新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师: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的一个物体。课件出示:有厚也有薄,有字也有图,知识里面藏,越看越爱读。(打一物)师:猜猜它是什么?师:小朋友们,老师猜大家肯定都很喜欢阅读吧!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最近正在读什么有意思的书呀?师:哇,看来大家都超爱读童话书呢!瞧,图中的小女孩也和你们一样,特别喜欢《安徒生童话》和《格林童话》,现在她正在书店里买这两种书。课件出示:师:今天,咱们就从买喜欢的童话书件和阅读有关的小事入手,来解决一个数学问题。 学生独自猜一猜:书。 学生积极分享。 以猜“书”的谜语开启教学,形式活泼有趣,契合低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探究欲望,同时自然引出“书”这一核心事物,为后续关联阅读与数学问题做好铺垫。 三、探究 合作探究,活动领悟探究1:解决“买两种书一共用了多少元”课件出示:买两种书一共用了多少元?师:从图里,你能发现图里的小朋友买了哪几种书?师:她买了多少本这两种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