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一分钟你做了什么? 一分钟,你或许看了一页书;一分钟,你或许浏览了一则新闻;一分钟,在或许在操场跑了一圈;一分钟,你也许什么也没干,就愣了一会儿神…… 那么,一列火车一分钟的停靠能给大山深处带来什么呢? 让我们走进铁凝的抒情小说《哦,香雪》,看看在大山深处,火车停靠的一分钟里发生了什么。 导入新课 ———铁凝 哦,香雪 汇报人:WPS 【学习目标】 1.理解小说折射出的时代信息。 2.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学习文中主人公香雪的淳朴、自尊、执着与坚毅的品质。【学习重点】 从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角度欣赏人物,理解景物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学习难点】 品味小说清新淡雅的语言特色。 作者介绍 铁凝,1957年生,河北赵县人,2006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主席,2016年当选中国文联主席,其作品已获10余项国家级文学大奖。 短篇小说《哦,香雪》获1982年全国最佳短篇小说奖,2018年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最具影响力小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哦,香雪》获第41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青春片最高奖。 作者介绍 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获1985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获1985年中国电影“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早期作品描写生活中普通的人与事,特别是细腻地描写人物的内心,从中反映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矛盾与痛苦,语言柔婉清新。 作者介绍 1986年和1988年先后发表反省古老历史文化、关注女性生存的两部中篇小说《麦秸垛》和《棉花垛》,标志着铁凝步入一个新的文学创作时期。 1988年还写成第一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它一改铁凝以往那和谐理想的诗意境界,透过几代女人生存竞争间的较量厮杀,彻底撕开了生活中丑陋和血污的一面。 上世纪80年代初,正值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封闭已久的国门一下子打开。人们尘封的心灵中萌动着对现代文明的向往,他们渴望走出闭塞,走出传统,走向外面的新世界。 铁凝曾下乡四年,与一群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些女孩成为铁凝小说中人物的原型。 1982年6月 文化大革命时期,政治性、阶级性成了人唯一属性和文艺批评的唯一标准,人道主义完全被驱逐出文艺创作的领域。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人道主义才又在中国兴盛起来。铁凝的小说《哦,香雪》正是产生于这个时候,小说借台儿沟的一角,写出了改革开放后中国从历史的阴影下走出,摆脱封闭、愚昧和落后,走向开放、文明与进步的痛苦和喜悦。 写作背景 铁凝回忆《哦,香雪》的创作: 那里的贫穷和落后, 那里生活的艰辛和窘迫, 那里百姓憨直而蒙昧的面孔曾使我心灰意冷。谁知一天晚上在房东屋里闲坐, 我忽然听到一阵女孩子的笑声,一阵无所顾忌、不加修饰、充满活力的笑声。如果不是循声而去,亲眼所见,我不会相信这样的村里能升起这种美好的声音。借着朦胧的月色, 我见一群刻意打扮过的姑娘,身上飘散着廉价香脂的气味,正朝村口涌去。是看电影去吧?我截住其中一位,问她今晚演什么。她笑着告诉我,看电影?等到明年山那边过庙会时还差不多, 现在是去看火车。 ……我见过一位姑娘怎样因为没有(好看)的衣服而不愿站在人前, 只能躲在人后。没有火车,她哪会有这种羞怯?我见过她们怎样 憋红了脸, 争论着车上一切微不足道的细节。那些不知名的乘务员,更是她们假意嘲讽、真心崇敬的对象。我见过她们怎样把硕大的红枣硬塞进乘务员那警蓝的的(dí)确良口袋, 也见过她们之中的佼佼者,在看到火车上那些胸前别着校徽的神秘大学生之后, 怎样更坚定地背着自制小课桌, 去十几公里外的公社上中学…… 一列列火车从山外奔来, 使她们不再安于父辈那种坐在街口发愣的困窘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