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1.教学内容分析:1931年,日本侵略者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救亡怒潮,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1936年,张学良、杨虎城受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局面初步形成。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国共合作抗日局面形成。国民党正面战场和共产党敌后战场战略配合,有效打击了日本侵略者。中国共产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坚持抗战,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具备基本的认知能力,但迁移能力与反思能力仍较薄弱。但由于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以及各个篇目间逻辑关系不明显,学生在整体认知抗战的进程上有一定难度。通过历史故事,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对此感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目标确定: 课程标准: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理解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历史脉络,树立正确的历史观。 时空观念:能准确梳理1931-1937年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七七事变)的关键时间节点、事件及空间分布,构建清晰的历史时空框架。 唯物史观: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 史料实证:通过分析日军掠夺物资照片、南京大屠杀史实图片、赵一曼家书等史料,学会提取关键信息,佐证日本侵华罪行与中国人民的抗争精神,培养“论从史出”的思维。 历史解释:能结合史料与课本知识,通过“中日对九三阅兵的历史观的对比”、“中国人民抗争的多元形式”等问题作出合理阐释,理解历史解释的多样性与客观性。 家国情怀:铭记日本侵华历史苦难,感悟杨靖宇、赵一曼等英雄的爱国精神,增强民族责任感,树立“以史为鉴、珍爱和平、强国有我”的家国情怀。4.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梳理1931-1937年日本侵华的主要罪行(如南京大屠杀、重庆大轰炸、经济掠夺等),明确其残暴本质。 (2)难点:掌握中国人民的多元抗争形式(英雄个体、爱国官兵、学生群体等),理解并传承抗战的精神。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新课导入教师活动 视频: 以习总书记在纪念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讲话为视频片段结合日本呼吁各国谨慎参加九三阅兵仪式。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 历史之问: 为何中日两国对其背后的历史观存在差异? 学生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 思考问题设计意图:通过历史热点材料,拉近历史和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能够更快的投入课堂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环节二:讲授新课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任务一:铭记苦难,捍卫正义 教师提出问题:假如你是“罪证搜集官”,你将可能搜集到哪些日本罪行呢? 教师展示南京大屠杀的系列图片,并讲述历史小故事。 教师评价:“大家精准捕捉到‘残酷性’,历史不会忘记这些血与泪的证据! 展示搜集到的图片 学生回答并体悟精神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搜集,了解日本侵华的大事件及对中国犯下的罪行。得出日军侵华战争是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正义必胜!)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任务二:向光而行,不忘抗争 材料:杨靖宇的图片及赵一曼的书信 宁儿: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母亲:赵一曼 学生活动:1、以“英雄故事会”形式,结合课本,为杨靖宇、赵一曼设计人物名片(包含“事迹”和“精神”)。 2、结合所学,说一说“爱国官兵”、“学生”分别是如何抗争的? 设计人物名片 结合材料,体悟书信精神 结合教材,回答问题1 讲述有关故事设计意图:突出全民族抗争与英雄人物。这是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各阶层都为正义而战,为人民而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