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电视与网络传播构成了最为广泛的公共领域,提供了从未有过的信息共享,它们将原来属于各个社会层面内部的场景推到了前台,从而整合了信息系统。声调和画面,无论经过怎样的准备,一旦显现,隐秘的情感、情绪就不可能完全被遮蔽。以往被间隔在人际交往和印刷传媒狭小空间中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公开讨论的话题,某些方面的神秘性正在消失。公开与私下场合的模糊,使得社会对许多模糊的社会类别给予了更多的宽容。 电子媒介克服了空间的隔离,不再将人们限制在一个给定的信息系统中。①例如,儿童通过各种电子传媒可以直接体会许多成人的观念和感觉,女性与男性获取信息的差异明显减少,权力机构的信息系统不得不适当公开。 电子媒介无形中创造着新的行为方式和道德准则。例如,在许多情况下,传媒报道一种态度的转变可以取代必需的行动,公开的民意调查部分替代了大街上的示威游行。②现在,继续分别讨论印刷、广播、电视、电话、网络传播的意义正在减弱。所有的传媒技术的数字化已经成为可能,“传播媒介”正在成为一个包容性术语。③这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既有正面的,当然也有许多意料不到的法律和道德的新问题。 今天的学生可以戴着耳机,看着电视,在网上与别人聊着天,同时做着作业,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单一的感觉。如果研究传媒如何影响社会结构,了解新生代对新传媒的感受能力,将有利于得出理性而全面的结论。 当我们自豪地回顾数百年来传播科技如何深刻影响着社会结构的时候,忧虑同样也相伴着。④一旦这些不断更新的传播科技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分离的东西,那么一种新的异化或统治便产生了。我们可能成为新的传播科技的奴隶,而痴迷于电视、网络的现象不过是一种极端的表现。科技的合理性也就是控制的合理性,即统治的合理性。人们创造了新的传播科技,会不会反过来被自己创造的东西所异化?不论未来的传播科技会变化出多少更新鲜的媒介形态,这个问题始终应引起我们的警觉与思考。 (摘编自《试看传播媒介如何影响社会结构》) 材料二: 电视在生活中的隐退,很早就已经开始。受众普遍的感觉是,电视被排斥在新媒介创造的新时空关系之外。在空间意义上,媒介迭代的趋势是人机合一,以便能定制化地提供交互场景。智能手机、智能头显、浸入式智能眼镜,都是“内在”于人的,而且这种“内在”的入侵越来越深、越来越个体化。相比起来,电视的空间明显是外在于人且边界有限的。 时间意义上,新媒介的特征是通过填充所有碎片时间来掌握整体时间,通过收集分散的注意力而牢牢把握受众。手游、微视频、竖屏短剧无不如此。相反,电视所表征的,是长叙事、中心化、大块时间、固定时间表,这其中哪一条,都与当下社会生活的时间结构不兼容。 这样说,似乎将人、将受众放置在了被技术媒介控制的位置上,放置在了一个被动的角色上,实际上,这个新型的时空关系也是受众选择的结果。一个具有直接驱动性的原因是,技术媒介带来的时空更有利于每个个体积累社会资本,而电视等传统媒介却没有这样的功能。 客厅、家庭、邻里和社区,曾是前互联网时代普通人社会资本的基本盘,电视媒介所覆盖的、所聚集的、所组织的交往空间,就与这个基本盘重叠。那些所谓的“回忆杀”场景:邻里围坐看电视剧的场景、主宾在电视背景音下觥筹交错的场景、单位集体收看某某会议的场景,其实已经划定了普通个体积累社会资本的边界。 而原则上,新媒介是没有社交边界的。一个普通人可以通过媒介找到任何想找到的人,无论他是NASA宇航员、瑜伽行者还是猎隼专用兽医:可以把商业信息传递到任何地方,无论高山之巅还是天涯之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